口腔溃疡验方

【基本资料】

何某,女,时年42岁,初诊:2021年9月23日。

反复口腔溃疡发作20余年。

【首诊证候】

症见:精神不振,舌尖及下唇黏膜均可见圆形溃疡,约4、5个,直径约1-3mm不等,面覆白苔,周围呈暗红色,烧灼样疼痛,伴头晕头痛,口干口苦,睡眠差,有大便不畅,小便偏黄,舌淡暗,苔黄,左关动,右关偏强,脉弦紧。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口疮(肝郁胆热、心脾热盛)。

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治法:清肝利胆、清热解郁。

处方:川牛膝10g,熟附子3g,炙甘草10g,法半夏5g,柴胡10g,黄芩10g,牡蛎30g(先煎),龙骨30g(先煎),桂枝10g,佩兰10g,砂仁5g(后下),黄柏10g,路路通10g,金银花10g,干姜5g,大黄10g,黄连5g,赤芍10g,藿香10g,皂角刺10g。共14剂,水煎服,每天一剂。配合修疡口服液(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

【随诊过程】

二诊:2021年10月14日

睡眠改善,疼痛较前减轻,但是仍有溃疡发作,有腹胀,大便仍旧不畅通,2-3天一次,舌淡暗,苔黄,脉弦。故原方去除龙骨、牡蛎,增加槟榔、枳实各15克,共28剂,每天一剂。

三诊:2021年11月18日

口腔溃疡未再发作,大便通畅,一天一次,无腹胀,精神充沛,纳眠可。

【按语】

本病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口疮病位虽在口腔,但发病与五脏六腑及火热燥邪有密切关系。脾开窍于口,上唇属脾,下唇属肾,心开窍于舌,舌尖属心肺,舌边缘属肝胆,舌根属肾,舌背中央属脾胃,腮颊牙龈属胃。说明口疮与心、肝、胆、脾、胃、肺、肾等五脏六腑均有关系。正如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所说:“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疮口色红,肺热亦口糜,疮口色白,膀胱移热于小肠,亦口糜,心脾有热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糜,中焦气虚,虚火上泛,亦口糜,阴虚火旺,亦口糜”。

该患者溃疡反复发作,究其原因,皆因气机不畅、火邪上扰所导。其脉象左关动,右关偏强,弦而紧,考虑为肝郁胆热、心脾积热。肝气不畅,中焦气机不利,胃、胆郁则化热生火,炼津成痰,阻遏中焦,使气机愈行不畅,见腹胀、口干口苦等;火性炎上,热乘心脾,心脾之气冲于口与舌,故见口舌生疮,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胃火上行独燎其面”。火亦灼津,损伤心阴,阴不敛阳,故见心悸、失眠。故用川牛膝引火下行,龙骨、牡蛎重镇之品以助潜阳,改善睡眠,皂角刺以拔毒消疮、消肿排脓,柴胡、黄连、黄柏和枢机、清解郁热,赤芍、黄芩以养阴敛神,配合砂仁、藿香、佩兰等物以利湿燥湿。配合修疡口服液,以益气养阴、和胃泄热、醒脾敛疮。

二诊因睡眠改善,则去除龙骨牡蛎,增加槟榔、枳实,以下气宽中,改善腹胀,大便不适等症状。

在整体认识患者病位病机后,则治疗上以清热解郁,引火泻火为主,配合养阴以顾其本。治疗后,患者三焦气机调达,虚火归元,痰化湿去,故口疮、失眠、腹胀等诸症皆除。


颈椎病验方_谢少龙
腰椎间盘突出症验方_谢少龙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谢少龙
泌尿系感染验方_谢少龙
上呼吸道感染验方_谢少龙
婴儿腹泻验方_谢少龙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