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微热日久不退或热势起伏,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面色?白,头晕乏力,气短懒言,神疲自汗,易于感冒,食后腹胀,舌淡嫩苔薄白,脉弱或虚大。
【辨证分析】本型多因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而气机郁滞或下陷所致。本型与上型发热同属虚证,但本型非阴虚内热,而是根于脾胃气虚,
其辨证要点有三:一是自觉发热或体温升高,热势可高可低,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二是具有明显的中气不足的表现,如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脘腹胀闷、肛门下坠感、自汗易感冒等;
三是除发热外,其他热性征象不明显。
【诊断要素】八纲..里证,虚中夹实证,阴证。病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气机郁滞生热。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散热。
本型发热源于脾虚失运,因此,益气健脾以治本;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而内郁、下陷导致发热,故升阳行滞以散热。
【方剂】以加味补中益气汤为主方:
【组成】黄芪20g,人参10g,白术10g,陈皮6g,当归10g,炙甘草6g,升麻6g,柴胡6g,木香6g,绿萼梅6g。
水煎服。
本方黄芪益气升阳,为主药;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为辅药;陈皮、木香、绿萼梅行气导滞,当归养血活血,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发清阳以散热,并弓丨诸药上行,为使药。
若营卫不和,恶风自汗,鼻塞身痛,加桂枝10g,白芍10g,生姜6g;
兼食积不化,嗳腐吞酸,厌食脘痛,加山楂12g,神曲10g,鸡内金10g;
兼阴虚火旺,咽干心烦,舌红苔少,加黄柏10g,知母10g,生地黄12g。
****验方成药
青柴石知二黄汤:生石膏30g(先煎),知母、黄芩各15g,青蒿9g,柴胡、生大黄(后下)各8g,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适用于气分热盛型。
白茅根30g,侧柏叶、茜草各15g,陈皮、乌梅各10g,大黄粉6g(冲服),水煎2次,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热人营血型。
金银花、连翘、芦根、白茅根各30g,黄芩18g,栀子15g,竹叶、藿香各12g,通草9g,水煎频服,每日1剂,连服3-5曰。适用于湿热型。
鳖甲、知母各15g,地骨皮、柴胡各10g,秦艽8g,当归、乌梅、青蒿各6g,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2剂。适用于阴虚型。
黄芪15g,白术、神曲、山楂各10g,炮姜、枳壳、制半夏、草豆蔻(后下)各6g,水煎分3次服。适用于气虚型。
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3g,或紫雪丹1-2支,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或化开鼻饲。适用于高热兼神昏或惊厥者。
针灸疗法
体针:取曲池、合谷、内关、内庭、阳陵泉、三阴交等穴,用泻法,强刺激,不留针。头痛,加风池、太冲;项强,加外关、大椎;高热,加少商、十宣;昏迷,加百会、涌泉;抽搐,加十二井、长强。每3-4小时针1次,直至热退身凉。
针刺放血:取十宣、十二井、耳缘静脉,三棱针点刺放血各2-3滴,每日1次。适用于壮热不退。、
耳针:取耳尖、神门、肾上腺、心、枕等穴,双侧,强刺激,留针20分钟,耳尖点刺放血。适用于实证发热。
&&&&
失眠验方_李士懋
失眠验方_段富津
失眠验方_徐经世
失眠验方_徐经世
失眠验方_徐经世
脑萎缩验方_刘祖贻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