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慢性发作,斑色淡紫或青紫,或兼吐血、便血、齿衄而血紫暗夹血块、血丝,面色黧黑或萎黄,神疲体倦,或胸腹肿块质硬拒按,舌淡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辨证分析】本型多因劳累过度,或久病耗气,气虚而致运血、统血无力而血行瘀滞,也可由前述第三型发展而来。因此,本型与前四型有别,属虚中夹实证。
其辨证要点,一是斑色淡紫或青紫,慢性起病,病情迁延;
二是伴气虚表现,如神疲体倦、面色萎黄、心悸气短、舌淡脉细等;
三是兼血瘀征象,如面色黧黑、出血色紫暗夹血块血丝、胸腹肿块质硬拒按、舌紫脉涩等。
【诊断要素】八纲:里证,虚中夹实证,阴证。病机:元气虚弱,运血摄血无力,血溢络外,停蓄肌肤。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止血。
本型发斑的基本病机为气虚无力统血,因此,补益元气为主要治则;发斑乃血溢而疯滞肌肤之征,故佐以化瘀止血之法。
【方剂】以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
【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2g,炮姜6g,大枣12g,白术10g,当归10g,丹参12g,桃仁10g,制大黄6g,仙鹤草12g。
水煎服。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摄血,为主药;桂枝、炮姜、白术温中健脾,为辅药;当归、白芍、大枣养血活血,丹参、桃仁、制大黄活血祛瘀,共为佐药;仙鹤草收敛止血,为使药。
若腹痛、便血,加木香6g,防风10g,地榆12g;
纳呆、泄泻,加砂仁6g,藿香10g,神曲10g;
关节肿痛,加威灵仙15g,防己10g,意该仁12g。
****验方成药
凉血化斑汤:紫草50g,生地黄30g,赤芍、茜草、丹参、甘草各20g,牡丹皮15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血热型。
白茅根30g,侧柏叶、茜草各15g,陈皮、乌梅各10g,制大黄粉6g(冲服),水煎2次,分3次口服,每日1剂。适用于血热兼血瘀型。
何首乌、墨旱莲、山药各15g,生地黄、熟地黄、玉竹、黄精、山茱萸、黄芪、阿胶(烊化)各9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阴虚型。
大枣50g,黄芪、党参、何首乌各30g,白术、生地黄、阿胶(详化)各20g,枸杞子、女贞子各15g,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适用于气虚型。
黄芪、仙鹤草各30g,补骨脂、肉苁蓉、枸杞子、天冬各15g,淫羊藿、仙茅各12g,人参(另煎)、鹿角胶、龟甲胶、阿胶(后3味烊化)各9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阳虚型。
黄芪60g,甘草、丹参、仙鹤草、白茅根各30g,牡丹皮20g,黄精、白芨各15g,赤芍、连翘、阿胶(烊化)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虚血瘀型。
针灸疗法
体针:血热,取曲池、血海、内庭;阴虚,取太溪、太冲、三阴交;气虚,取大椎、关元、足三里;阳虚,取肾俞、脾俞、命门。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灸法:选取大椎、心俞、膏肓、关元、足三里、命门、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曲池、血海等穴,每次灸3-5穴,每穴灸5壮,每日1次。适用于虚寒证。
&&&&
气喘验方_成肇智
气喘验方_成肇智
气喘验方_成肇智
气喘验方_成肇智
气喘验方_成肇智
哮鸣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