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
【中药毒性】
有小毒,
【性味归经】
性味:天葵子味甘、微苦,性寒。有小毒。
1、《医林纂要?药性》:“酸、咸,寒。”
2、《本草求原》:“甘、淡,平。”
3、《安徽中草药》:“性寒,味苦、微辛。”
归经:归肝、脾、膀胱经。
【功效主治】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性寒,味甘,无毒。入脾、小肠、膀胱经。”
2、《陕西中药志》:“入肾经。”
功效:中药天葵子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利水通淋。
主治:痈肿疔疮,瘰疬,乳痈,目赤肿痛,咽痛,小儿惊风,哮喘,癫痫,各种癌症,蛇虫咬伤, 水肿,疝气,热淋,砂淋。
1、《生草药性备要》:"炒食消痰疮,浸酒内伤亦可。"
2、《得宜本草》:"主治热病劳复。"
3、《医林纂要?药性》:"泻肝、胆、肾命相火之邪,解一切热毒,金石药毒。…定小儿惊悸,治吐血、衄血,涂火疮热毒。"
4、《百草镜》:"清热,治痈疽肿毒,疔疮,疬瘴,跌扑,疯犬伤,七种疝气,痔疮劳伤。"
5、《本草求原》:"主内伤痰火。消瘰疬(煎 猪肉食),恶疮,浸酒佳。"
6、《增订治疔汇要》:"能软坚。"
7、《分类草药性》:"治痒子瘰疬,消肿毒,两乳不通,涂板疮。"
8、《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能利水通淋,解毒。治尿酸结石,小便淋沥不清。外用治痈疽及蛇虫咬伤等症。"
9、《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消肿止血,敷乳毒,(治) 腹痛, 水肿,目赤肿痛;犬咬伤。"
10、《贵州民间方药集》:"清热解毒,平喘,定惊。治小儿惊风, 盐吼,癫痫,腰痛,九子疡,眼翳。"
【药理作用】
天葵子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参考】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天葵子甘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为外科要药,常用于痈肿疔疮、瘰疬乳痈等证。临床既可单用,亦可与他药配用。凡疔疮痈肿,热毒炽盛者,可与 野菊花、 紫花地丁、 金银花等 清热解毒药 配伍,如《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治瘰疬结肿,可与 浙贝母、 玄参、 夏枯草等同用,以清热散结消肿。
利水通淋天葵子有清热利水、通淋排石作用,常用于热淋、砂淋、小便淋沥涩痛等证,可单用或与 萹蓄、 车前子等 配伍。
1、《得宜本草》:“得人乳、童便,滴入鼻内治瞳神发背。”
2、《四川中药志》 (1960年版):“配皂角刺(煅)、石灰(研细),涂肛门侧生痈;配 瞿麦、 萹蓄治淋证。”
【注意事项】
脾 胃虚寒者禁服。
【用量参考】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点眼。
【临床报道】
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用100%天葵注射液2-4ml肌注,每日1-2次。体温在39.5℃以上者,适当加其他退热药物。治疗96例,痊愈84例,好转5例,无效7例。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