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分类】
祛风湿
【性味归经】
性味:鹿衔草味甘、苦,性微温。
1、《滇南本草》:“味辛凉,性温、平。无毒。走足少阴。”
2、《植物名实图考》:“入肝、肾二经。”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性温、味苦。”
4、《陕西中草药》:“味微苦、涩,性平。”
5、《山西中草药》:“微甘,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功效:中药鹿衔草有补肾强骨,祛风除湿,止咳,止血。
主治:肾虚腰痛,筋骨痿软,风湿痹痛, 虚劳 咳嗽,吐血崩漏,月经不调,外伤 出血,虫蛇咬伤。
1、《滇南本草》:“添精补髓,延年益寿。治筋骨疼痛、痰火之证,煎点水酒服。”
2、《植物名实图考》:“治吐血、通经有效。《安徽志》:性益阳,强筋,健骨,补腰肾,生津液。”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强筋壮骨,祛风除湿,补 虚劳,止惊悸盗汗。治筋骨酸软,各种 出血,风湿关节痛,惊痫吐舌及鼠瘘、痈肿等证。”
4、《湖南药物志》:“活血止血。治金创 出血,一切蛇虫犬咬伤。”
5、《陕西中草药》:“补肾壮阳,祛风除湿,调经活血,收敛止血。治 虚劳 咳嗽,肾虚盗汗,腰膝无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崩漏,白带,结膜炎。”
6、《内蒙古中草药》:“治过敏性皮炎。”
7、《福建药物志》:“主治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神经衰弱,毒蛇咬伤。”
8、《浙江药用植物志》:“祛瘀,止血,补肾,降压,调经,解毒。主治内外伤 出血,痢疾,风湿痹痛,月经不调,产后瘀滞,慢性肾炎,皮炎,蛇虫咬伤。”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鹿蹄草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 醋酸诱发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大鼠角叉菜胶性关节炎、佐剂性关节肿胀均有抑制作用,亦能明显对抗大鼠慢性肉芽肿。多次用药可明显提高胸腺、脾脏重量。
2、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圆叶鹿蹄草醚浸出液-对衰弱的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水及醇的浸出液作用较弱;对正常离体蛙心作用不显著。兔耳灌流法证明有明显扩张血管的作用。鹿蹄草浸出液麻醉犬静脉注射有降血压作用。
3、对脑血管的作用:
鹿蹄草注射液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作用与罂粟相似,比 丹参强。
4、其他作用:
鹿蹄草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抗菌谱较广。鹿蹄草能增强免疫功能,水煎剂可提高人淋巴细胞的E- 玫瑰花环形成率,促进人淋巴细胞的转化。鹿蹄草所含N-苯基-2-萘胺、伞形梅笠草素、鹿蹄草素、 没食子酸等对P388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抑制作用。熊果酚苷在体外能抑制胰岛素降解,口服可致糖尿。鹿蹄草能明显升高血浆cAMP含量。
5、毒性:
鹿蹄草素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0.227g/kg。
【用法参考】
1、补肾强骨,祛风除湿:
鹿衔草甘苦微温,善入肝、肾二经,能补肾益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凡肾虚腰痛,筋骨痿软者,可与 杜仲、 牛膝、 菟丝子等补肾药 配伍。凡风湿筋骨关节疼痛,日久肝肾不足者,可与 独活、 老鹳草等 祛风湿药同用。凡年老肾虚骨质增生者,可与熟地、 骨碎补、 鸡血藤、 肉苁蓉相合,如《长白山植物药志》治骨质增生方。
2、止咳。止血:
鹿衔草能补虚止咳,收敛止血。凡肺虚久咳,潮热盗汗者,可与 五味子、 百合等益气滋阴药 配伍。凡肺痨咯血者,可与 白及、 阿胶等同用;崩漏下血者,可与陈棕炭、 地榆炭等并施;凡外伤 出血者,可与 三七等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事项】
孕妇及内有湿热者慎服。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湿热瘀滞者忌用。”
2、《陕西中草药》:“忌酒及刺激性食物。”
3、《山西中草药》:“孕妇慎服。”
【用量参考】
内服:煎汤,15-30g;研末,6-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撤,或煎水洗。
【附方】
1、治肾虚腰痛,阳痿。鹿衔草30g, 猪蹄1对。炖食。(《陕西中草药》)
2、治肾虚五淋白浊。鹿衔草60g,水煎服。(《云南中医验方》)
3、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鹿蹄草、 白术各12g, 泽泻9g。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4、治肺结核咯血。鹿衔草、 白及各12g。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5、治子宫功能性 出血。鹿衔草、苦丁 茶各9g。水煎,经期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6、,治产后瘀滞 腹痛。鹿含草15g,一枝黄花6g,苦爹菜9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7、治崩漏。鹿衔草15g, 地榆炭30g。水煎,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
8、治慢性肠炎,痢疾。鹿蹄草15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9、治过敏性皮炎,疮痈肿毒,虫蛇咬伤。鹿蹄草适量。煎汤洗患处,每日2次。(《内蒙古中草药》)
10、治骨质增生症。鹿蹄草25g,熟地100g,申姜( 骨碎补)75g, 鸡血藤75g, 肉苁蓉5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g。每服1丸,日2次。(《长白山植物药志》)
【临床报道】
1、治疗高血压病:
鹿蹄草制剂,分甲、乙两组治疗101例。甲组51例,用鹿蹄草Ⅰ号(含鹿蹄草、短柄 五加皮、柿叶等);乙组50例,用鹿蹄草Ⅱ号(单味鹿蹄草)。鹿蹄草Ⅰ号、Ⅱ号均制成 茶剂。每次1g/袋,每日3次。每袋用开水200ml浸泡约5-10分钟,代 茶饮用,连续冲泡2遍。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保持原有饮食及生活习惯不变。经过1个疗程(45日)治疗,结果:甲组51例中,显效3l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8.43%。乙组50例中,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8.0%。但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据临床观察,治疗1周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开始逐步下降,下降幅度以前4周较明显,以后趋于稳定,组间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对血脂增高患者,其血清胆固醇甲组下降31.24mg%,乙组下降64.34mg%,自身对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组间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对甘油三酯两组均无明显影响。
2、治疗颈椎病:
鹿蹄草注射液(每支2ml,含生药0.5g)肌注,每日2次,每次4ml,1周为1疗程,同时采用颈部推拿及牵引方法,以矫正颈椎骨的严重移位。共治疗颈性 眩晕症322例,结果显示:痊愈(症状、体征消失,X线片复查恢复正常,能参加日常工作)47例,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X线片复查基本恢复,可以坚持工作)127例,好转(症状、体征好转,X线片复查部分改善,能够参加一般的活动)125例,无效(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23例。总有效率为92.8%。
3、治疗肺炎:
鹿蹄草提取物鹿蹄草素针剂静脉滴注和肌注并用,分三个剂量组,每日总量分别为190mg、400mg和960mg。静脉滴注:鹿蹄草素150-800mg,加入5%-10% 葡萄糖注射液1000ml,每日1次;肌注:鹿蹄草素10-40mg,每6小时1次。治疗至热退正常3-4日,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肺部炎性体征消失,白细胞下降到正常范围内,即予停药观察。治疗期间可并用祛痰药和维生素类辅助治疗。经治80例,治愈(4日 内热降,白细胞计数正常,症状与体征消失,X线胸片提示炎症吸收)68例,无效(4日以上 发热不退,症状和体征无改善)12例,总有效率为85%。各剂量组疗效无明显差异。
4、治疗肠道感染:
儿童轻型泄泻及普通型菌痢者,口服鹿蹄草素40mg,每日3-4次,或肌注40mg,每日2-3次;重型泄泻及重型中毒型菌痢者,静脉滴注鹿蹄草素100-300mg,分2次滴入,症状好转后改为肌注或口服。成人菌痢者,口服鹿蹄草素200mg,每日4次;同时静脉滴注鹿蹄草素每日400mg后,肌注40mg,每8小时1次。连续3日后停用静滴,仅口服和肌注,直至恢复正常后3日停药。共治疗婴幼儿泄泻36例,急性菌痢46例(其中儿童16例,成人30例),结果显示:婴幼儿泄泻痊愈(症状消失,大便次数正常,镜检正常,大便连续培养3次阴转者)22例,好转(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及外观正常,大便培养阴转未满3次出院者)8例,无效(治疗3日后未好转者)6例,总有效率为83.33%。有效病例中,退热天数平均为1.92日,止泻天数平均为3.08日。菌痢痊愈(症状消失,镜检正常,大便连续培养3次阴转者)34例,好转(大便次数及外观正常,镜检仅有少量红白细胞,大便阴转未满3日者)8例,无效(治疗3日未好转,或症状好转但镜检培养无改变者)4例。
5、治疗子宫 出血:
将鹿含草 醋炒,制成丸剂或片剂内服,每次3g,每日3次,观察100例患者,有效率为91%。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