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6克。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去枣增桂姜,加入麻防为解表,术附逐痹知母尪。
方解
本方是由桂枝汤增桂枝、生姜用量,去大枣,加麻黄、防风、白术、附子、知母而成。增加桂枝、生姜用量并加入麻黄、防风旨在发汗解表并治呕逆。加入白术、附子功在利湿祛寒除痹,佐以知母消肢体肿,故全方用以治疗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解析:诸肢节疼痛,即四肢关节都疼痛。身体旭赢,即言身体瘦之甚而关节肿大的样子。脚肿如脱,即言脚肿之甚。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气冲饮逆的结果,这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适应证,故用本方主之。
临证思考
慢性关节炎下肢或腕指关节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并以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本方与桂枝茯苓丸合用,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验。
辨证要点
关节疼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验案
徐某,男性,19岁,病历号189520,1966年2月15日初诊。左足肿疼已五六年,近两年加重。经拍片证实为跟骨骨质增生。现症:左足肿疼,怕冷,走路则疼甚,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此属风寒湿客注关节,治以发汗驱湿,与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知母12克,防风10克,麻黄10克,生姜12克,苍术12克,川附子6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七剂,左足跟疼减,走路后仍疼,休息后较治疗前恢复快。增川附子为9克继服,1个月后左足跟肿消,疼痛已不明显。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白芍、生姜、白术、知母、防风各10克、附子(炮)6克、麻黄5克、甘草3克。
功用
祛风胜湿,通阳行痹,和阴清热,主治历节病,症见关节肿痛、游走不定、日轻夜重、肿处伴有灼热、头眩身重、泛恶欲吐、身体消瘦、苔薄黄腻、脉数属于风湿偏胜,湿郁化热者。
配伍
桂枝、防风、麻黄祛风胜湿,辛散在表之风湿;白术健脾燥湿,与上药配伍,共除表里之风湿,白芍、知母和阴清热,附子配伍桂枝、白芍、知母则通阳祛湿,行痹止痛;生姜助防风以祛风胜湿;甘草配附子以行痹止痛。本方寒药与热药同用,阴药与阳药共施,但不是相互制约,而是相使为用。
运用
1.本方宜于风湿化热者。但若化热已甚,出现壮热口渴、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洪大者,又非本方所宜。此时,治宜清热除烦,行痹止痛,可用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2.中风(中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头眩身重、手足麻木、苔薄黄腻、脉弦属于风邪挟痰湿闭阻经络,日久不愈,湿郁化热者,亦可用本方治之。3.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等有关节肿痛属于风湿偏胜,湿郁化热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风湿性脑脉管炎等见有偏瘫属于风邪挟湿闭阻经络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紫菀汤(《医方集解》)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金匮要略》)
六味汤(《喉科秘旨》)
辛夷散(《三因极一》)
金沸草散(《南阳活人书》)
金沸草散(《博济》)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