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汤方
组成
黄连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桂枝6克,人参6克,半夏12克,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黄连汤方桂干姜,半夏人参大枣藏,腹痛烦悸因水气,上热下寒此方良。
方解
此于六物黄芩汤以黄连易黄芩而加甘草,故主治亦略同。但黄连尤长于治烦悸,且治腹痛,故治六物黄芩汤证心烦悸甚而腹中痛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解析:胸中有热,指胸中发烦热。胃中有邪气,指胃中有水气。腹中痛,欲呕吐,为热与水气相搏的结果,故以黄连汤主之。
临证思考
本方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有相似处,而本方的桂枝有降冲逆作用,故长于治心烦悸,如把桂枝加量则治悸更佳。本条虽未言下利,但就药物论,治疗呕而下利当亦有验。
辨证要点
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
黄连(5)、炙甘草(6)、干姜、桂枝各(5)、人参(3)、半夏(9)枣四枚。
用法
煎汤温服。
功用
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
胸中有热,胃中有寒。
药理研究
对胃溃疡模型的影响,镇吐作用。
临床应用
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
黄连、桂枝、干姜、半夏(洗)各10克、党参6克、甘草(炙)3克、大枣6枚。
功用
平调寒热,和胃降逆。主治胸中有热,胃肠有寒之胸中烦热、痞闷不舒、气上冲、呕吐、腹痛、苔白滑、脉弦者。
配伍
黄连清热胸膈之热,干姜温散胃肠之寒,药性虽是相反,但因所治部位不同,故可并行不悖;半夏辛温,配黄连则辛开散结,宽中消痞,配干姜则和胃理脾,降逆止呕;桂枝甘辛而温,宣通上下之阳气,配干姜则温中散寒,配半夏则理气降逆;党参、炙草、大枣和胃安中,并使脾胃升降有权。诸药合用,平调寒热而重在温中散寒。
运用
1.泄泻,症见泻下如水、肠鸣腹痛、恶心呕吐、心烦口渴、苔黄腻、脉濡滑属肠胃湿热(湿重于热)者,亦可用本方治之。2.奔豚气,病人自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胸咽、心烦不宁、口干不欲饮、苔白腻、脉弦属肝脾不和,寒热失调,升降失常者,亦可用本方治之。3.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炎、胆囊炎等见有呕吐腹痛、或泄泻属上热下寒或肠胃湿热胶结者;癔病、肠胃神经官能症等见有逆气上冲胸咽属肝脾不和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奔豚汤(《金匮要略》)
散风除湿活血汤(《中医眼科》)
羌活灵仙汤(《中医内科》)
七厘散(《良方集腋》)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