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18)、牡丹9、芒硝(9)、桃仁(12)、冬瓜子(30)。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急慢性阑尾炎,急性胆系感染,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肠梗阻,化脓性扁桃体炎。

药理作用

抗菌、抗炎作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临床运用

急慢性阑尾炎,急性胆系感染,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肠梗阻,化脓性扁桃体炎。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12克、牡丹12克、桃仁10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

功用

清热泻下,活血消肿。主治肠痈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发热、脉滑数者。

配伍

大黄既能清热泻下,又能祛瘀活血(所以不后下);丹皮既能清热凉血,又能祛瘀活血,两药合用,苦辛通降下行,共泻瘀热,共为主药;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之荡涤;桃仁性善破血,助丹皮之活血;冬瓜仁既散结消痈(脓未成),亦能排脓(脓已成)。诸药合用,使瘀热迅速荡涤,自可痛减肿消,诸症自愈。

运用

1.苔黄燥,热毒重者,宜加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2.肠痈脓成或脓未成者,均可用本方以治之。脓已成者,宜加皂角刺当归尾以活血消肿、溃脓排脓。3.子宫附件炎见有腹痛、发热属瘀热郁结者,可用本方治之。大黄牡丹皮汤方

组成

大黄12克,桃仁9克,丹皮11克,冬瓜子12克,芒硝12克(分二煎)。

用法

水煎四味,汤成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歌诀:大黄牡丹皮汤俏,桃仁冬瓜加芒硝,里实瘀血有痈肿,驱瘀活血肿能消。

方解

大黄芒硝伍以祛瘀的桃仁、丹皮,和治痈肿有特能的冬瓜子,故治里实有瘀血或痈肿之病变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4条: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解析:肠痈的患者,若小腹部有肿块,按之则感痛引尿道如淋病的样子,但小便正常,而时时发热自汗出,其非淋病可知。以热实于里,故常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者,即洒淅而恶寒,这是里有痈疮的特征。其脉迟紧者,为脓还未成,即可以本方下之,下后大便当有血。若脉洪数者,为脓已成,则不可以本方下之,言外当适证选用排脓的方药治之。

临床思考

本条所述,很近似急性阑尾炎的证治,不过依据经验,对于急性阑尾炎,以用本方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为多,而单用本方的机会较少。又据方后语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观之,则本条所谓脓未成,当指脓未成熟,不定是无脓。脓已成,即脓已成熟,亦即全部化脓之意,此时宜与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汤或散等以排脓,而不可与本方以下之。

辨证要点

右腹痛拒按、里实热者。

验案

齐某,男性,19岁,病历号14296,1965年6月25日初诊。右下腹痛4个月。在某医院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治疗1个月后,症状减轻,但不久复发,继服中药治疗2个多月仍未痊愈,经人介绍而来求治。主诉:右下腹疼,按之痛剧,苔白根腻,脉弦滑。证属瘀血挟脓在少腹,治以祛瘀排脓,与大黄牡丹皮汤加减:丹皮15克,桃仁12克,冬瓜仁10克,生苡仁24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大黄6克,芒硝6克。结果:二日后自感一切良好。但阑尾部位按之仍痛,继服三剂而安。


顺气归脾丸(《中医外科》)
人参归脾丸(《济生方》)
地黄饮子(《医宗金鉴》)
炙甘草汤(《伤寒论》)
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一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