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汤方[伤寒]
组成
用法
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温服。
方解
甘草益胃气而滋津液,干姜温中逐饮以治呕逆,故此治胃虚有饮、呕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数者。本方是三阴病的基础方。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解析: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虽形似桂枝汤证,但无热而恶寒,则病已有从阳入阴之象,尤其小便数为胃虚不能以制水,脚挛急为津少不足以养筋。这种情况如错用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更使人体津液伤损,引起四肢厥而咽中干,如因激动里饮则进一步引起烦躁而吐逆,这时的治疗应用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以复其阳者,是说振兴其胃气,以恢复津液(已多次讲经方的"阳"指津液)。若厥愈足温,而脚孪急不已,再与芍药甘草汤缓其拘挛,其脚即伸。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谵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假如重发汗或复加烧针,迫使大汗出,必致虚极的阴虚寒重证,虽亦出现四肢厥逆,但并非用本方所能治了,当须用四逆汤主之。按:用甘草干姜汤治烦躁吐逆称谓以复其阳,这是经方理论概念,与麻黄汤(第46条)治疗阳气重类属,宜注意。《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解析:肺痿的概念,《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条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即形似肺痿,吐涎沫但不咳者,此非有热的肺痿,而为肺中冷。胃虚有饮,故其人不渴。胃虚于上,则不能制水于下,故遗尿、小便数。至于头眩、多涎唾,皆水气上犯的证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来也,故宜甘草干姜汤温中以逐饮,服后诸证已,若发渴者,此又转为消渴病,当于消渴门中求之,而非本方所能治了。
临证思考
本条很显然是讲肺痿与肺中冷的鉴别,也就是说甘草干姜汤用于胃虚寒的肺中冷,不能用于有热的肺痿。临证主要依据里虚寒,而不是依据病名。
辨证要点
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
验案
宋某,男性,35岁,病历号124743,1968年3月24日初诊。头晕、呕逆,吐涎沫一月余,伴嗳气,右偏头疼,口干不思饮,大便溏,苔白滑,脉沉弦细,右寸浮,证为胃虚寒,饮邪上犯。治应温中化饮,与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18克,干姜10克,陈皮30克,半夏15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均已。甘草干姜汤《伤寒论》
组成
功用
振奋脾阳。主治脾胃阳虚所致的恶寒自汗、四肢不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迟缓等。
配伍
甘草甘平能补益中气;干姜辛温以温中散寒。二药合用,辛甘发散以鼓舞脾阳。阳气一振,寒邪自散。
运用
1.吐血,血色暗红、面色苍白、头汗如珠、口鼻气冷、四肢不温、脉迟缓属于脾胃虚寒,血不归经者,亦可用本方治之。此时,可用炮姜易干姜,以加强温中止血之效力。2.腹痛,遇冷更甚、得温则舒、喜唾清涎、小便清利、苔白滑、脉弦紧属于寒伤中阳者,亦可用本方治之。3.肺痿,症见咳吐涎沫、口不渴、眩晕、恶寒、舌淡苔白、脉迟属于上焦阳虚,肺气虚冷所致者,亦可用本方治之。4.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等见有肢冷汗出或吐血或腹痛属于脾胃阳虚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脓疡等见有咳吐涎沫属于肺气虚冷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三物黄芩汤方
养胃汤(《证治准绳》)
益胃汤(《温病条辨》)
玉竹麦门冬汤(《温病条辨》)
琼玉膏(《洪氏集验方》)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