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泄泻、腹胀。
副症:肠鸣,腹满,口不渴,纳呆食少,尿少,恶心,呕吐。
舌脉:舌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泄泻,腹胀,
(2)具备副症中1至2项临床表现,及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水湿之邪停滞大肠,影响大肠传导功能而致泄泻。水湿力有形实邪,影响气机升降则肠鸣,腹满,腹胀。水湿停滞于内,胃失和降则纳呆食少,恶心呕吐。水泛于上,则口不渴。水湿下注大肠,则尿少。舌苔白腻,脉濡缓为水湿内停之候。
【治疗法则】
淡渗利水,行气止泻。
【代表方剂】
胃苓汤加味。
【方药加减】
泄泻:其特点是泻下如注,尿少,腹满,肠鸣,口不渴,食少、舌苔白腻,脉濡缓,治以利水行气,芳香醒脾。方选霍香正气散加车前子、木通、滑石等。
腹满:其特点是腹满而胀,按之不减,伴有大便泄泻如水,食少。舌苔白腻,脉弦缓。治以利水调气,方选厚朴温中汤加猪苓、车前子,草蔻等。
【类证鉴别】
湿阻大肠证与脾虚泄泻证:二者均有泄泻的临床表现,但前者以邪实为主,故泄泻兼见腹满拒按,肠鸣漉漉,舌苔白腻,脉濡缓。而后者以脾虚为主,故泄泻兼见腹胀满喜按,食少乏力,舌決苔白略腻、脉缓,二者一虚一实,临床根据舌脉症不难鉴别。
湿阻大肠证与大肠湿热证:二者均有歧泻的症状,但前者以湿阻为病因,故泻下如水,腹满苔白腻脉缓、后者以湿热为病因,故便下赤白,腹痛,苔黄腻,脉潘数,二证不难鉴别。
太阳邪陷脾虚胃实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阳邪陷脾气不和证(桂枝加芍药汤证)
邪热瘀结肌肤证
毒热壅阻肌肤证
胃火炽盛证
少阴阴盛阳衰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