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火炽盛证

胃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

主症:牙齿胀痛、牵及头脑,牙龈发红肿胀、口臭,恶热喜凉。

副症:满面发热,口渴时欲饮凉,或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萎缩、牙齿宣露、活动;睡中啮,消谷善饥,呕吐嘈杂,或食入即吐,心烦;齿衄血色鲜红;牙疳齿龈腐烂发展迅速;便干。

舌脉:舌红苔黄缺津,脉洪数或滑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一组症状加口干渴喜冷及典型舌脉。

(3)起病急、病程短、发展迅速,多素体阳盛,嗜食辛辣。

【证候分析】

胃火所生乃因素禀阳盛或嗜食辛辣燥烈之品或饮酒过度致胃蕴热,循经上蒸,邪热壅遏、气血充盈而齿龈肿胀作痛,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贯颊,另循鼻外,故其痛可牵及头脑,邪热充斥口腔,胃中之物作腐,故口中作热,而口中臭秽,因热邪为病故喜冷而恶热。胃火上冲,局部充血故满面发红而热,热灼胃津,引水自救、故口渴时欲冷饮、邪热经充舌及唇,贯颊穿腮故唇舌颊腮肿痛,胃中积热上蒸入口,腐及齿龈则牙龈红肿或萎缩,牙齿宣露而浮动。《寿世保元》曰:“土热则焦揺。”其意即如是。由于阳明之脉入齿挟口环唇,内热充络,故见睡中牙齿磨切有声,此乃邪实有余之征。胃火盛腐熟太过则消谷善饥,胃气因火上逆则呕吐胃火灼烁胃津或痰、痰火内闭胃腑,则见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胃中热辣不宁之嘈杂证,胃大阻膈,拒食不纳故食入即吐,胃火扰心,心神不安则则心烦;胃火灼伤齿龈血络故见龈衄,量多色鲜红。热邪郁伏齿龈,气血瘀滞化腐而腐肉烂肌见牙疳,齿龈腐烂发臭,大热盛极,漫延迅速而见溃烂腐化迅速,胃热及肠则便干。舌红苔黄缺津,脉洪数或滑数为实热之征。

【治疗法则】

清胃泻火。

【代表方剂】

清胃散、玉女煎、甘露饮、通脾泻胃汤。

【方药加减】

胃火牙痛:一般为胀痛较剧,牵及头脑及牙龈红肿,得热则重,见冷则轻,面发红、口渴引饮,口热口臭,或唇舌颊腮肿痛,大便秘结,尿黄、舌红苔黄干,治用清胃散加大黄川牛膝。外用二辛煎嗽口:北细辛9克生石膏30克水2碗,煎1碗,乘热频嗽之。

阳明热壅牙齿浮动体有龈红肿,或牙根宣露,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白腻偏干、脉滑数。治当清胃固齿,方用甘露饮、并用硼砂泡水嗽口清洁口腔。外用牙动揺疼痛方刷牙:五倍子、白茯苓细辛各15克、青盐9克,共为细末,早晚刷牙,久有大效。

胃火啮齿:多于睡中啮齿,口渴思冷饮,消谷善饮、呕吐嘈杂,或食入即吐、口臭,心烦,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治用玉女煎清泻胃火。

胃肠郁热上冲,灼伤齿龈成疳,初起齿龈肿痛,渐致牙龈溃腐出脓血,甚则可穿腮破唇,口臭口热、痛不欲食。治以清胃活络解毒,治用通脾泻胃汤。外用冰白散:人中白倍用之,冰片少许,钢绿用酢制者,杏仁二味等分,为细末,敷患处。

胃火齿衄者,齿龈出血如泉涌,血色鲜红,兼齿龈红肿疼痛,口臭,渴喜冷饮,便秘,脉洪数有力,舌红赤苔黄腻,治用调胃承气汤加金不换,焦栀仁等。并清洁口腔。

【类证鉴别】

胃火炽盛证与风热邪毒证的鉴别见前。

胃火炽盛证与脾胃湿热证:二证均有热象牙痛及齿龈肿痛,甚则溃烂等,但胃火炽盛证以面赤口热口臭,消谷善饥,舌红苔黄干为特有见证,而脾胃湿热证以口中粘腻滞涩,口气秽浊,食不知味、口干欧饮,脘腹胀满胃纳减退,大便溏垢,苔贾腻脉弦数为特有见症,以湿与热共见其特征。

【现代研究】

胃火炽盛性牙病相当于现代医之牙周病印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的进行性破坏疾病,本病的发展伴牙龈发炎溢脓,牙周变性,牙周萎缩,牙周膜变性,牙槽骨吸收,最后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津液亏损证
热入血室证
热极生风证
热毒炽盛证
热灼胸膈证
皮肤湿热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