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高热,四肢抽搐。
副症:神昏头痛,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指纹: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白相兼,脉急数,指纹紫滞。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
(3)本病具备起病急,变化迅速的恃点,多发于婴幼儿。
【证候分析】
外感六淫、疫疠之邪,化热入里,脏腑阳热亢盛,热邪薰蒸,故发高热,热极引动肝风,筋脉失养,故四肢抽搐;热扰上窍,则神昏头痛,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肝开窍于目,热扰肝经,故两目上视;邪热消烁津液,故口渴引饮,小便短赤:里热壅结,腑气不畅,故大便秘结,舌红绛、苔白或黄,或黄白相兼,脉急疾,指纹紫滞,皆系热邪内扰之象。
【治疗法则】
清热熄风。
【代表方剂】
羚羊钩藤汤。
【方药加减】
感冒:临床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别。感受风寒者,高热恶寒头痛,口噤,腰背反张,手足抽搐,眼目斜视,舌淡苔白,脉浮紧数,指纹红。方选瓜蒌桂枝汤。感受风热者,高热恶风,面红目赤,咳嗽痰稠色或白或黄,咽红或肿痛,便燥易惊,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浮数,指纹紫。治用银翘散加天麻、钩藤、羚羊角粉。
乳蛾:症见咽喉肿痛,内水热不解,颈部及下颌部痰核累累,甚则呼吸不畅。治用羚羊钩藤汤加山豆根、马勃、射干。
痄腮:症见两腮红肿疼痛,高热,头痛,项强,嗜睡,严重者抽搐,昏迷,舌绛脉数。治用羚羊钩藤汤加僵蚕、全蝎、板蓝根、大青叶。
烂喉痧:症见咽喉红肿热痛,身现痧疹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高热头痛,抽搐昏迷,莓祥舌,脉数有力。治用羚羊钩藤汤冲服紫雪丹。
急惊风:症见壮热,烦躁,面红唇赤,痰壅气促,牙关紧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纹紫。治用羚羊钩藤汤加菊花、僵蚕。
疫毒痢:突然起病,壮热,神昏或烦躁谵妄,反复抽搐,惊厥不已,呕吐腹痛,大便腥具或挟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用羚羊钩藤汤加黄连、白头翁;呕吐者加服玉枢丹。
风温:症多见于风温症的邪盛阶段,由上、中焦邪热鸱张,内陷厥阴。儿科最为多见,有三种类型:
暑温:其症持续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神昏,喉间痰声漉漉,呼吸不利,大便干燥,尿少而黄,喜渴饮冷,舌绛苔黄糙或灰黄,脉洪数或弦大,治方用羚羊钩藤汤
【类证鉴别】
热陷心肝证与热极生风证:二症皆有高热抽搐,神昏,但病理不同。热陷心肝症由于热毒内陷,陷损及心肝两脏;心主神明,受邪之后祌失所主而迷不醒;肝主风,肝脏受邪,肝风内动而抽搐频发。故治除清热之外,必须开心窍,平肝风,才能有效的制止风动。热极生风症主耍是高热,甚而风动抽搐,治疗重点在于清热,热退则风自愈。
肝风内动证与热极生风:此二症皆有动风抽搐,但病因不同,病机不同,易于鉴別。肝为风木之脏,藏血,肝风内动多由肝血不足,血虚风动,经脉失养:或由于热性病后期,肝肾阴竭,虚风为生:或阴不制阳,肝阳化风:亦有肝郁化火,火盛肝风内动者,临床除抽搐外,亦可见震颤、眩晕、麻痹等,肝风内动证一般无高热及外感表症,而小儿热极生风多由外邪所致,必见高热是其特点。另外热极动风证起病急为实证,而小儿肝风内动则多起病缓,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者多。
【现代研究】
对于“乙脑”热极生风者,有人提出不用蝎、蜈等辛温止痉药。认为这类药物只能治風之标,不能治热之本;且辛燥助火,劫伤津液。但也有人提出:蜈、蝎两药有镇静和缓解挛急的作用,重用蜈、蝎有显著的解毒和镇痉之效。蜈蚣与石膏是治疗“乙脑”的主药,功效胜过犀羚。不少作者提出“乙脑”不宜过早地使用香窜之犀、羚、麝、脑等品,用得不当,反而引邪入里。也有入认为早期配服安宫牛黄丸,能及时控制病变发展。
阳明湿热证(栀子柏皮汤)
阳明湿热兼表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阳明湿热里实证(茵陈蒿汤证)
阳明水热互结证(猪苓汤)
阳明瘀血证(抵当丸证)
太阳阴阳两虚虚阳上扰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