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灼胸膈证

热灼胸膈证

【临床表现】

主症:身热不已,胸膈灼热如焚,唇咽干燥,口渴。

副症:烦躁,咽喉肿痛,目赤头眩,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一项加典型舌脉。

(3)起病一般较急。

【证候分析】

里热亢盛,故身热不已;

热灼胸膈,则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

气分热盛,化火灼津,则唇焦咽燥口渴;

火性上炎,气血上壅,则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头眩;

热伤津液,则小便短赤;

上焦热盛,腑气不降,故大便秘结;

里热盛,故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滑数。

【治疗法则】

清泄膈热。

【代表方剂】

凉膈散。

【方药加减】

若咽喉肿痛、壮热、烦渴欲饮,可去芒硝大黄,加桔梗石膏以清热利咽;

如咽喉腐烂,再加锡类散吹喉;

若小便赤数者酌加滑石车前子

胸满不适者加枳实厚朴

【类证鉴别】

热结肠腑证与热灼胸膈证:二者皆为热在气分之候;均有大便秘结。但前者为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相结,腑气不通所致,故以潮热便秘,腹郁胀清硬痛,苔焦燥,脉沉有力为其临床特点,后者热壅胸臛,化火灼津便然,故以身热、胸臛灼热如焚、唇焦,咽燥或肿痛,苔黄脉滑数为其主要表现,便秘只是或有症,为邪在上焦,腑气不降所致,并无腹部胀满硬痛的表现,苔不焦燥,脉不沉实,二证迥然有别。

痰热结胸与热灼胸膈证:二证病位均在上焦,皆有身热口渴等症。但其病变机理和证候表现则有所区别,本证为胸膈邪热耗灼津液使然,故以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为主症,因系无形热邪为患,而无痰浊内阻,故苔黄欠润而不滑,痰热结胸为痰热结于胸臆,气失宣畅所致,故以胸脘痦满按之疼痛为主症,苔黄腻或典滑。因痰热内阻,津液不得上承,故渴欲饮水,得水则呕,此为热灼胸膈证所不见,二证显然有别。

【现代研究】

本证可见于现代医学之流行性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病。《实用中医内科学》认为本证的病机基本与热郁胸膈证相唯其“邪热较甚,薰灼胸膈,则以膈间热邪燔炽,心胃火炎为主”故形成本证。本证虽以朐膈灼热如焚为主,但每多兼便秘。据有关杂志报道,有暴喘诊为本证者,有流感诊为本证者,有急性扁桃腺炎诊为本证者,除有胸膈灼热外,皆伴有大便秘结,而用凉膈散清泄膈热以通大便,都获痊愈。可见大便秘结,邪热不得下泄而上炎,亦是形成或加重本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太阴兼太阳证(桂枝人参汤证)
少阴阳虚寒湿证(附子汤证)
热结肠腑证
热郁胸膈证
燥热伤肺证
燥热侵袭肺卫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