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口干咽燥,唇燥而裂,皮肤枯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副症:干咳,失音,目涩少泪,多饮,多食,多尿。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诊断要点】
(1)主症具备加舌脉。
(2)主症具备四项加副症一项及舌脉。
(3)多见于燥热内结及阴津不足之人。
【证候分析】
机体内由脏捬,外至肌肤,均有赖于津液的濡养,如津液亏损,上不能滋润口咽,则口燥咽干,唇燥而裂;
外不能濡养肌肤,则皮肤枯燥,下不能化生小便,濡润大肠,则尿少便干。
阴津亏虚致生内热,故可见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法则】
增补津液。
【代表方剂】
增液汤,清燥救肺汤,麻子仁丸,益胃汤。
【方药加减】
肺痿:以干晐或咳吐浊涎与燥象并见为主要特点。多因肺有燥热,或病后津液大伤,肺失濡养,日渐祜萎所致治宜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方选麦门冬汤。如肺燥不复,可用清燥救肺汤以清热润燥;津伤甚者,再加沙参,玉竹,潮热可加银胡、地骨皮。
便秘:以大便丁结与煉象并见为特点,多为素体阴虚,肠胃积热,肠道津疼枯燥所致抬宜清热润肠,方选麻子仁丸加减。燥象严重者加生地、元参、麦冬之类以养阴生津。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三消症与燥象并见为特点,若燥热犯肺,发为上消,症以多饮为主,口干舌燥,兼见善食多尿,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选消渴方(《丹溪心法》)加减;若燥热伤胃,发为中消,症以多食为主,形体消瘦,清谷善饥,兼见多饮、多尿,治宜清胃火而滋律液,方选玉女煎加减;若燥热伤肾,发为下消,症以多尿为主,尿混如膏,兼见口渴,多食,治宜滋养肾水,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
噎膈:以咽喉梗涩而痛,饮水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大部分吐出,夹有粘痰,形体消瘦及与燥象并见为特点。多因饮酒过多,或多食辛香燥热之品,积热伤阴,以致津伤血燥,日久瘀热停留,阻于食道而成。也可因气结疾痰凝血瘀,阻塞食道,以致食难下行,精微不化,津液干涸,上下不得流通发为本症。治用增液润燥,泻热散结,以五汁安中饮为主方。或用沙参麦冬汤出入,加山豆根、紫草根、蜂房、徐长卿解毒散结;肠燥便干加当归、生首乌、黑芝麻润肠通便。因痰、瘀交阻所致者,分别用启膈散合五汁安中饮开郁润燥及通幽汤滋阴养血,破铂行瘀。
【类证鉴别】
阴虚证与律液亏掼证:两者都有滋养濡不足的表现。但阴虚证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症见低热,午后发热,两颧潮红,眩晕耳鸣,咽干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而津液亏损证以口干舌燥,唇焦干裂,肌肤枯燥,尿少便干等干澡少津现象为主。二者均可见发热,但前者是阴虚生内热,其“热”为虚热,而后者为邪热,其热势较甚,常伴口渴引饮。前者治用滋阴清热,用咸寒填阴之品,如龟版、蹩甲之类,后者治用清泄之法,使热去律回,生津养液多用甘凉滋润之品如沙参、花粉、麦冬,元参、玉竹等,津液亏掼证可见于疾病的早期,而阴虚证多见于疾病的中、后期。然律液亏掼证久治不愈,津亏液耗,损及脏腑的阴液可发展为阴虚证。
血虚证与津液亏损证:二者都为体液亏损证。但前者以体内营血不足,致使脏腑,经络、四肢等处缺少血液濡养。一般不易出现热象,而以皮肤,唇、舌、爪甲色淡为主要特征。后者是津液大量丢失或过度耗损,致濡润之作用不足,其证以粘膜干燥现家最为突出。
太阳胃虚水停证(茯苓甘草汤证)
太阳脾虚气滞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少阴太阳阴盛烦躁证(干姜附子汤证)
太阳阴阳俱虚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太阳上热下寒证
阳明腑实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