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阴盛阳衰证

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或神志模糊,似睡非睡,或阵发烦躁不安。畏寒,踡卧,面色苍白,四肢欠温,甚则厥冷,口渴或渴喜少量热饮。小便量少,少数小便清长,下利清谷。

严重者可见冷汗,晕厥,呼吸困难,脉微细,或沉或数,甚则脉不至。

根据精神萎靡,脉微细,四肢不温,即可辨为本证。

本证发展,往往出现亡阳厥脱。Yang deficiency and yin excess at shaoyin见于: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重度腹泻。

中医病机

本证阳气大衰,阴寒内盛,为纯阴无阳之证,其病位在于心肾,往往涉及脾阳虚衰。多由外感邪气由表入里,损伤心肾之阳所致,其症危重而急。

体征

四肢厥冷,无热恶寒,身踡卧,但欲寐,口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利色白,舌质淡苔白,脉沉微或脉微欲绝。或身反不恶寒,或见两颊微红如妆。

中医治疗

回阳救逆。(一)内服药物:四逆汤:熟附片12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温,分三次服用。视病情轻重,每日服1~2剂。(二)加减变化:病人身反不恶寒者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上方加重附子用量至15克,干姜用量加至12克以破阴回阳,通达内外;若见两颊微红如妆有为阴盛格阳于上,上方去炙甘草,加葱白9茎交通上下阳气;若面赤如妆,又见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上方去炙甘草,加葱白9茎,猪胆汁15毫升,新鲜人尿30毫升;若腹痛者加白芍12克;呕吐甚者加生姜;如虚热上扰,咽痛而红肿不甚者加桔梗6克利咽止痛;若病势急骤,病人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者,去炙甘草;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剧烈吐泻,津液外亡,阳损及阴,阴竭阳脱而见下利止而脉不出者加人参15克益气生津,扶阳固脱;若病人大汗淋漓者加生龙骨l5克、生牡蛎15克,山茱萸10克;若系久泄滑脱者加赤石脂15克,石榴皮10克。本证病情危笃,病情发展迅速,除上述口服药外,还可同时配合参附青注射液、枳实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药物静脉注射。(三)饮食疗法:(1)薯蓣粥:干淮山药60克,研细末过筛,加入冷水调成糊状,置炉火上不断搅动,煮熟成粥后加入适量白糖食用。每日服用2~3次。本方功能补脾止泻,益肾固精。适用于久泄致肾阳虚衰而见手足厥冷者。 (2)芡实粉粥:芡实粉60克、粳米;100克,先将粳米煮熟成粥,再将芡实粉调为糊状加入粥中,煮2~3沸,加入白糖适量,分2~3次服用。若加入茯苓粉15克同煮,其效更佳。本方能健脾止泻,益肾固精、除湿,适应证同薯蓣粥。

施治要点

(一)本证心肾阳气大衰,病情危重,变化迅速,故在治疗上要注意及时,即在少阴阳衰阴盛初露端倪时,就当果断采用回阳救逆之法,不必待厥逆,吐利,脉不出诸证显现时方才用之。若待阳亡之象毕露才用回阳救逆之法,往往时机已晚,救治困难。 (二)少阴阳衰至后期时,往往阳损及阴,出现阴阳两衰之候。如剧烈呕吐腹泻,津液耗竭而出现无物可吐,无物可下时可表现为吐利停止,口干,舌红少津,脉沉微细等症。此时仍当以回阳救逆为本,佐以益气生津,阳复之后,阴液方有回复之机。不宜阴阳并补,阻碍阳气的迅速恢复。在回阳之时,亦不忘顾护阴液。 (三)阳衰阴盛之重证者有时会出现身反不恶寒或反发热,面赤、咽痛、烦躁等假热征象。但病者仍必然具有四肢厥冷,小便清利色白,脉沉微,但欲寐之里寒真象。此时当小心辨证,慎不可妄投清热之剂。当用大剂回阳救逆,通达上下内外之剂。 (四)治疗本证的方法甚多,既有内服,又有注射剂,针灸疗法等。由于病情危重,应该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将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针灸

1.体针:取穴内关、素髎、人中、足三里,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可同时配用电针。每日1~2次。 2.耳针:取穴皮质下、肾上腺区,每日1~2次。 3.艾灸:取穴百会、关元、气海、涌泉、太溪、关元,日灸2~3次,次30分钟。

护理

1.本证多重笃,病势急骤,一般宜住院治疗,以利密切观察病情,当病情变化时能及时处理。 2.病房要求环境舒适。病床不宜当风,若天气寒冷时,要设法提高病室温度,并避免喧闹,以期病人能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3.病床要求保暖,必要时可用热水袋以保温。使用热水袋时需慎防烫伤。


肾精不足证
心脾积热证
肺热炽盛证
肾气虚弱证
脾胃虚弱证
胃火上炎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