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咳嗽,气喘,甚则不能平卧。
副症:痰粘黄稠,面赤,咽干,口渴,大便干或溏。
舌脉指纹:舌质稍红、苔黄白相兼,脉浮数,指纹紫。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小儿肺脏娇嫩,外感风寒或风温之邪,由皮毛或口鼻入肺化热,或里热素盛灼伤肺金,则使肺气不能宣通,故咳嗽,气喘,甚则不能平卧;
肺热炽盛,炼液为痰,故痰黄粘稠,面赤咽干,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下移大肠,则大便干结或溏;
脉浮数,舌稍红、苔黄相兼,指纹紫滞,系内热炽盛之象。
【治疗法则】
清肺泻热。
【代表方剂】
泻白散、麻杏石甘汤。
【方药加减】
咳嗽:其特点为外感风寒或风温之邪,由皮毛或由口鼻入肺化热。表现为咳嗽频作,痰黄粘稠,而赤唇红。《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说:“火热菊扰肺金,遂致频咳漱,面赤咽干,痰黄气秽,多带稠粘也”。治用泻白散加百部、黄芩、川贝等。
哮喘:其特点为新感触动伏邪,发时或有热或无热,咳嗽阵作,喘息有哮吼声,昼轻夜重,鼻翼煽动,舌尖边红、苔薄白,中部或根部有浊腻苔,脉弦细数,指纹紧滞。治用麻杏石甘汤加地龙、白果、葶苈子、大枣。
肺痈:其特点为热邪久羁于肺所致,症见咳嗽腥臭脓痰,气促,发热。用麻杏石甘汤加苇茎、鱼腥草、蒲公英、枯梗、皂刺。
血证:其特点为素体内热较盛,又感外邪,蕴而为热化,蕴于肺经,损伤肺络则略血、衄血;血色鲜红,痰中带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伴咽喉痛痒,或口干有血丝,或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治用泻白散,若咳血加茅根、丹皮、白芨、仙鹤草
【类证鉴别】
肺胃热盛证与肺热炽盛证:此二症均可见发热咳嗽,气喘,痰色黄粘稠,面赤咽干口渴诸证,但肺胃热盛症兼有胃热,是肺热炽盛的进一步发展,故症状均较后者为重,而口渴多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齿銀红肿,口气秽浊,是肺胃热盛的主要指征。
痰热壅肺证与肺热炽盛证:此二疝病位均在肺,病性皆属热。而且均有痰热互结,故临症两症非常相似。其不同之点在于痰热壅肺之症之痰来源有二:一是脾胃有病,不能运化痰湿而蓄于肺;二是肺气本虚,不能输布水饮而停于肺,若遇外邪入,肺化热,其突出表现楚痰多漉漉有声,胸闷不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与肺热炽盛相鉴别。
风热犯柿证与胂热炽盛证:此二症有深浅轻重之别,风热犯肺在表,肺虽受邪,但尚轻浅,症见有热或无热,咳嗽微喘、痰黄白相兼,咽干口渴,这些症皆较肺热炽盛症轻微,可供鉴别
肝火犯肺证与肺热炽盛证:肝属木,木旺则易化火,肝火旺盛可以刑金,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咳吐黄痰与肺热炽盛证苟相之处。但由于病位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区别,肝为将军之官,藏血,主疏泄,若肝火旺,可以动血,临床出现咳痰带血,两胁胀闷或疼痛,目赤、心烦易惊、头晕目眩、耳鸣等症,均为肺热炽盛证所常见;而其气喘、吐痰均较肺炽盛之症为轻,以此可以鉴別。
肺热伤津证与肺热炽盛证:此二症病位相同,病性亦相近。但前者有伤津的表现:常可出现咳嗽少痰,或咳痰不爽,口干舌燥,日轻夜重,舌红少苔或薄黄苔,据此可与肺热炽盛证相鉴别。
【现代研究】
本方证可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与呼吸道本臭的病变。这些病变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变态反应及环核苷酸调节失常存关,麻杏石甘汤为清肺平喘的常用方剂,临床上凡表现咳喘痰粘而黄的肺热证,不论有汗无汗、有热无热,均可用本方治疗。本方具有抗病毒、解热、平喘、镇咳祛痰、利尿、镇静等作用,其是否通过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环核苷酸的失常,而对咳喘起治疗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邪热瘀结肌肤证
毒热壅阻肌肤证
胃火炽盛证
少阴阴盛阳衰证
少阴阴盛格阳证(通脉四逆汤证)
少阴阴盛戴阳证(白通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