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留阴分证

邪留阴分证

【临床表现】

主症: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副症:能食形瘦,精神倦怠。

舌脉:舌红少苔、脉沉细略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或具备副症中其中一项,加典型舌脉。

(3)多见于温热病后期,病情较轻。

【证候分析】

人体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分本有伏热,卫气入夜行于阴分与其相争则发壬,迨至天明卫气出阴分而研于阳,斜正分离则热退身凉,但余热仍混处营阴,不随卫气外出故热虽退而身无汗,邪伏阴分,不在胃肠,故唤者能进饮食,然余热久留,营阴耗伤而不能充养肌肤,故虽能食而形体消瘦。温病后期正气亦伤,故精神倦怠。余热耗伤阴液,故舌红少苔,咏沉细略数。

【治疗法则】

滋阴透热。

【代表方剂】

青蒿鳖甲汤。

【方药加减】

若久热不退,可酌加石斛地骨皮白薇等以退虚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患者,若证见阴虚夜热,久延不解,尿黄舌红苔少、微黄,脉细数时,可用本方酌加白茅根等以清热利尿。

【类证鉴别】

肾阴耗损证与邪留阴分证:二者皆发生在温热病的后期,皆有发热一症,但发热的机理和表现并不相同。前者系热毒余邪久羁,劫灼真阴,阴虚不能制职,阳偏亢而虚热内生,表理为低热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并伴有咽干齿黑、神倦、耳聋、舌干绛而痿,脉虚等一系列真阴故竭之见症,而本证系余热留伏阴分,入夜与行于阴分之卫气相争所致,故其发热的特点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并伴有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沉细略数等余热混处营阴,阴伤而不甚的表现。前者病重,本病证之病情较轻,故二证不难鉴别。

阴虚火炽证与邪留阴分证:二者皆发生在溢病的后期,皆为玥虚而有邪之候。但前者系真阴耗伤、壮火复炽,水火失济之候,故以身热、心烦不得卧为主症,而本证系阴虚余热内留,故以夜热早凉,夜退无汗为主症前者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本证舌红少苔,脉沉细略数。前者系阴虚而邪火仍炽之虚实相兼之证,宜补南泻北,育阴清热,本证阴虚而邪少,当滋阴透热,清解阴分之余邪。

热与血结证与邪留阴分证:热与血结证亦可出现夜热昼凉,与邪留阴分证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颇相似,但热与血结证系热搏血瘀,蓄于体内所致,必出现瘀热结于局部的症状;如少腹急结,甚或坚硬胀满,按之疼痛。血分瘀热上扰心神,则出现神志如狂、或清或乱,热与血结则见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舌紫绛色暗,或有瘀斑,脉沉实或涩。这些症状均为邪留阴分证所不见,故二证不难鉴别。


脾阴虚证
脾阳虚证
脾不统血证
脾虚营亏证
脾阳虚水泛证
水饮食滞痞证(生姜泻心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