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阴阳两虚证

老年阴阳两虚证

【临床表现】

主症:形寒肢冷,头晕耳鸣。

副症:形体赢弱,精神痿顿,少气懶言,倦怠乏力,稍动则发热汗出,心悸失眠,小便清频,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少津,或有齿痕,或光剥,脉微细改绝或沉细弱。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三项

(3)具备典型舌脉。

(4)常见于久病虚弱或疾病后期之人。

【证候分析】

本证常发于久病患者。因老年体衰,阴精亏损,阳气自衰,阴阳俱虚。老年病中出现本证,则易加速机体衰老过程。其证危及阴阳,两败俱伤,阳衰阴竭,诸证百出,甚难尽述。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两个方而,保持着对立统一,若失去平衡,则产生疾病。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终致阴阳两虚。阴血虚损,则见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发热汗出,失眠,形瘦乏力,肾精亏损,筋骨失养,则腰膝酸软,舌淡光剥,脉细弱亦属阴血亏损之征;阳气不足而生外寒,故见形寒肢冷,小便清频。舌见齿痕,脉微欲绝。

【治疗法则】

填精补髓,扶阳益阴。

【代表方剂】

龟鹿二仙胶、炙甘草汤、八味肾气丸。

【方药加减】

哮喘:其特点是喘促日久,面色白,形瘦神疲,心悸气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腿酸楚,语声低微,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6因久病体弱,肾之阴阳两虚,摄纳无权,厥气上逆,气阻而发。本证多见于哮喘缓解期。治用龟鹿二仙胶加蛤蚧、冬虫夏荜、仙茅、仙灵脾等。

惊悸:其特点是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形瘦倦怠,虚烦不眠,畏寒汗多,口干。舌紫暗或淡,苔白少津,脉细弱或结或代。多因高年脏气虚弱,伤及心阳心气以致阳虚,损及心阴心血而致阴虚,而导致阴阳两虚。治用炙甘草汤加枸杞子鹿角胶、酸枣仁五味子等。若兼血瘀者,酌加挑仁、红花丹参、川考等。

胸痹:其特点是胸闷痛,夜卧烦闷,常可憋醒,心悸短气,兼自汗,口干少津,头晕耳鸣,食少倦怠,腰酸肢软,舌暗红,苔少或略干,脉弦细无力或结或代。多因痹痛日久,耗气伤血而成,治用炙甘草汤加丹皮、合欢皮、元胡、川芎等。

眩晕:其特点是头晕目眩,视物昏芘,颜面潮红,自汗,心烦,形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略数。因年髙肾亏,阳不能安其位,阴难以涵其阳,阴阳两虚所致,治用八味肾气丸加龙骨牡蛎补阴阳。

【类证鉴别】

老年气血两虚证与老年阴阳两虚证:二者均属虚证。气血两虚证属于阴阳两虚证的范畴,其临床表现既有气虚之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又有血虚之心悸失眠、眩晕肢麻:而阴阳两虚证除具有气血两虚证。

老年气阴两虚证与老年队阳两虚证:二证均为虚证。均有阴虚的证候表现,但气阴两虚证还具有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气虚症状,而无典型的形寒肢冷,夜尿频多,下利清谷等阳虚表现:阴阳两虚证还兼有阳气虚损的证候。


太阳阴盛虚阳上扰证(干姜附子汤证)
少阳兼表及里虚实错杂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太阳阳虚水气上冲证(桂枝加桂汤证)
太阳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证)
心火亢盛证
湿浊困心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