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亢盛证

【临床表现】

主症:口舌生疮或心烦失眠。

副症:面赤口渴,尿黄便干,吐血衄血,狂躁谵语,肌肤疮疡红肿疼痛,发热。

舌脉:舌尖红或舌红,苔黄,脉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证之一

(2)具备副中的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

(3)本证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多有情志郁结或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感受火热之邪的病史

【证候分析】

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火炽盛,内扰心神,心神不安,故轻则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

心火上炎,故面舌赤红,口舌生疮,糜烂疼痛;

热盛伤津则口渴、尿黄便干;

热壅血瘀,则生疮疡;

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故可见吐血、衄血;

苔黄脉数均系火热内盛之象。

【治疗法则】

清心泻火。

【代表方剂】

泻心汤、清宫汤。

【方药加减】

不寐:其特点是失眠伴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尿黄便干。治用泻心汤加生地、麦冬、炒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菖蒲、茯神朱砂等。

狂证:其特点是狂躁妄动,言语错乱伴面赤口渴,口舌生疮,或见壮热谵语,治用泻心汤,酌加龙胆草、青磁石、生地、麦冬、竹叶、生甘草等。若高热谵语而狂躁不安者,可用清宫汤,酌加大黄黄连、并吞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

肌肤疮疡:其特点是肌肤疮疡伴心烦不寐或口舌生疮,尿赤便干,舌尖红。治用泻心汤酌加双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丹皮、川芎、野菊花天花粉蚤休等。

吐衄:其特点是吐血或衄血伴心烦不寐,面赤口渴或口舌生疮,舌尖赤。治用泻心汤酌加生地、丹皮、大小蓟血余炭茜草根,炒蒲黄、白及、藕节、早莲草、白茅根等。

【类证监别】

痰火扰心证与心火亢盛证:二证均属心之实证,皆有火热内盛,心神被扰的病理改变,故都有心烦失眠,狂躁谵语,面赤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临床表现。但痰火扰心证系痰与火相搏结,内扰心神所致,故除有火热的征象外,尚有痰盛的见症,如胸闷痰多,痰黄稠,喉中淡鸣,苔黄而腻,脉数而滑等。心火亢盛证纯系心火炽盛,内扰心神,上炎苗窍所致,故除有二者共有的症状外,尚可见日舌生疮,肌肤疮疡,吐血衄血等表现,而无痰盛的症状,可资鉴别。

肝火上炎证与心火亢盛证:二证均属实火为患,皆有火热内盛和上炎的临床表现,如面赤口渴、尿黄便结,心烦不寐、舌红苔黄脉数等。但肝火上炎证以火灼肝经、上扰脑窍为其基本病理改变。临床以眩晕、头胀痛、口干口苦、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胁肋灼痛、耳鸣如潮、暴聋或耳内流脓等症为其主要表现,而无口舌生疮,肌肤疮疡等症。心火亢盛证以心火内炽及热壅舌、脉为其基本病理改变,故临床以心烦失眠,狂躁谵语或口舌生疮,糜烂疼痛,或肌肤疮疡,红肿热痛等为其主要特征,而无头晕、头胀痛、耳内肿痛流脓、胁肋灼痛等症。故二证虽同属实火,因病之脏腑不同,故临床表现亦不同不难鉴别。

热灼营阴证与心火充盛证:二证均有心烦不寐,神昏谵语等热扰心神的临床表现。但热灼营阴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理中出现的一个证候,证属外感,以温热之邪灼伤营阴,内扰心神为其主要病理改变,故临床以身热灼手,入夜尤甚,口干反不甚渴、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为其基本特征,而无口舌生疮、肌肤疮疡、吐衄等热壅舌、脉及迫血妄行之症。心火亢盛证,一般属内伤杂病,多因气郁化火,或过食辛热温燥之品及肥甘厚味,或感受一般火热之邪引起。火扰心神,热壅舌、脉为其主要病理变化,故临床以心烦不寐,甚则狂躁谵语、或口舌生疮,糜烂赤痛或肌肤疮疡,红肿热痛,口渴喜饮,舌尖红,脉数有力为其基本特征,而无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脉细数等症。且热灼营阴证屑外感温热病,多有一定的传染性,而心火亢盛证无传染性。二证依此不难鉴别。

阳明腑实证与心火亢盛证:二证均有热扰心神的病理改变,皆可出现神昏谵语、狂躁妄动等证。但阳明腑实证,证属外感,多系邪热内传或寒邪入里化热与肠中糟粕互结,阻滞气机,上扰神明所致,故除有神昏谵语外,尚具备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等症,并以此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而无口舌生疮、肌肤疮病、吐血衄血之症。心火亢盛证,属内伤杂病,以心胸烦热、失眠,或口舌生疮,或肌肤疮疡,或衄血吐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而无日晡潮热、手足汗出及痞、满、燥、实的特征。阳明腑实证热势重,舌红苔黄,甚则焦黑起刺,脉多沉实有力;心火亢盛证热势较之为轻,舌红以舌尖红为主,苔虽黄,但不至于焦黑起刺,脉数而无沉实之象,可资鉴别。


阳明痞满燥实证(大承气汤证)
阳明痞满证(小承气汤证)
胃热证(白虎汤证)
心气阴两虚证
心血虚证
心阴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