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四:太阴虚寒,气血凝结致肠痈(慢性阑尾炎)案
卫某,女,45岁,农民,1990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体质较差8年前因患肠痈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痊愈后,终未根治,每因饮食不慎,食凉饮冷,或运动剧烈,即刻发作,感到右少腹回盲部疼痛便住院,输液或用中西药治疗后疼痛消失,然不时举发,初始每年发作一两次,此后逐年发病频繁,仅今年8个月就反复发作6次。此次右少腹回盲部疼痛4日,
西医诊断:慢性阑尾炎亚急性发作
建议手术治疗切除阑尾。因患者一直惧怕手术,故前来我院中医治疗。刻诊:右下腹回盲部疼痛较剧,手不可近,得温稍舒(用热水袋敷后疼痛缓解)。胃脘亦觉不适,大便溏薄,体温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弦弱。
中医诊断:肠痈。
证属:太阴虚寒,气血凝结。
治法:温运太阴,舒气散结,理血止痛。
方药:《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合《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改汤)加味。
处方:桂枝9g,炒白芍18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6枚,炒薏苡仁30g,熟附子9g(开水先煎1小时),败酱草18g,广木香9g(捣),延胡索9g(捣)。3剂,水煎两次,早晚温服。
9月18日二诊:药后右下腹回盲部疼痛明显缓解,得温、按压均觉舒适,脘痛消失,知饥索食,似有肠鸣,大便成形,余无不适,舌脉同前。据上脉证,仍守上方,稍事加减,处方:桂枝9g,炒白芍18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6枚,炒薏苡仁30g,熟附子9g(开水先煎1小时),败酱草15g。3剂,水煎服。因病证缓解,遂改为隔日1剂。药后,诸症尽愈,嘱以饮食消息之。
9月21日三诊:右下腹回盲部疼痛消失,触按无明显感觉,饮食、精神、二便均正常,故续以桂枝加芍药汤原方。10剂,隔日1剂。药毕停服。两年后诊访,肠痈再未发作,一切正常。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中医诊断为肠痈(太阴虚寒,气血凝结)。而且由于体质较差,太阴虚寒,屡屡发作,终未彻愈。临床我们抓住了太阴虚寒,气血凝结,不通则痛的病机特点,借用《伤寒论.治太阳表证误下,转属太阴虚寒的桂枝加芍药汤扶虚散寒,温运太阴,配以《金匮要略》治肠痈脓已成的薏苡附子败酱散,除湿温阳,行营散结,再加木香、延胡索舒气理血止痛。合方既成治虚寒肠痈之良方,俾肠痈疼痛明显缓解。最后以桂枝加芍药汤原方,温运太阴,和脾调中,扶虚散寒,缓急止痛,使太阴温运,虚扶寒散,脾胃升降正常,气血不能凝结,肠痈不再发作。
吐血验方_成肇智
吐血验方_成肇智
胁痛验方_成肇智
胁痛验方_成肇智
胁痛验方_成肇智
胁痛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