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十三:脾虚气滞,水湿内停,痰湿中阻,升降失司致胃缓(轻度胃下垂)案
王某,男,45岁,干部,2009年4月11日初诊。
初诊:心下痞坚,脘腹痞满,餐后加重4年。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餐后胃脘痞满,腹部胀满,按之疼痛,食后嗳气,食臭口黏,肠鸣便溏,便滞不爽。曾于运城市某医院行上消化道造影示:轻度胃下垂。服用多种胃药如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多潘立酮、复方铝酸铋、健胃消食片等,服用时某些症状有减轻,但停药后又复常,并且病情逐渐加重。刻诊:心下痞坚,脘腹痞满,餐后加重,按之胃脘至脐下3寸如索状一条,坚满疼痛,伴面色白,精神倦怠,嗳气频作,时有呕恶,食臭口黏,肠鸣便溏,便滞不爽。舌质红,苔白腻,脉滑弱。
西医诊断:胃下垂。
中医诊断:水气、胃缓。
证属:脾虚气滞,水湿内停,痰湿中阻,升降失司。
治法:健脾行气,运化水湿,和胃降逆。
方药:枳术汤合半夏泻心汤。
处方:生枳实18g,生白术12g,清半夏12g,炒黄连6g,黄芩9g,干姜9g,大枣6枚(擘),炙甘草9g,人参9g,鸡内金9g(捣),炒谷芽18g。10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1日二诊:药后心下痞坚、胃脘至脐下如索状、按之坚满疼痛、脘腹痞满等症减轻。呕恶、口臭、肠鸣消除,偶有嗳气,晨起口黏,大便偏稀。舌质红,苔白,脉滑弱。继服初诊方20剂,诸症消失,痊愈。
【按语】本案病程4年西医诊断为轻度胃下垂中医根据临床证候诊为水气、胃缓。从临床症状分析心下痞满而坚,胃脘至脐下3寸如索状一条,按之坚满疼痛,说明脾虚气滞,失于转输,水湿内停,水气交阻导致水气为患;从脘腹痞满,食后加重,嗳气频作,时有呕恶,食臭口黏,肠鸣便溏,便滞不爽,再结合面色白,精神倦怠,说明脾胃虚弱,痰湿中阻,升降失司,运化失常,形成胃缓。因此本案的病理机制当为脾虚气滞,水湿内停,痰湿中阻,升降失司。根据病机方选《金匮要略》枳术汤行气消痞健脾;《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使气行痞消,脾健饮散,痰消湿开,升降复常,则胃缓、水气悉愈。我的体会:本案在辨证治疗时应抓住一条主线,两个成因,两方并用。一条主线就是脾胃虚弱,脾虚气滞,也就是要抓住脾胃本虚的这条主线。两个成因:一个是脾虚气滞,失于转输,水湿内停,水气交阻,导致的水气;另一个是脾胃虚弱,痰湿中阻,升降失司,运化失常,形成的胃缓。这两个成因共同形成了本病。两方并用,就是根据审因论治选用枳术汤合半夏泻心汤,前者行气健脾,散水消痞;后者化痰消痞,以复升降。两方合用使水饮、痰湿消散,脾虚胃缓复常,而胃下垂逐渐自愈。
里急后重验方_成肇智
脱肛验方_成肇智
脱肛验方_成肇智
脱肛验方_成肇智
小便不利验方_成肇智
小便不利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