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验方

【组成】柴胡9g,黄芩9g,半夏9g,白芍9g,金钱草24g,郁金9g,泽泻12g,滑石12g,玄明粉4.5g,枳壳6g,党参9g,神曲9g、山楂9g、麦芽9g,甘草6g。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腹痛,属湿热蕴结,肝胆不舒者。症见腹痛,发作时绞痛难忍,连及右肩背和右胁肋部,伴发热、恶心、大汗淋漓,食欲减退,大便不调;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细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刘老认为,胆为“中精之腑”,而“六腑以通为用”。故治疗胆囊炎宜采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结合苦寒攻下的方法。

【验案】王某,女,69岁,1979年4月11日初诊。

右上腹部绞痛反复发作10年余,加重2天。患者右上腹部绞痛反复发作10余年,其痛连右胁肋部,1979年初再次发病,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胆囊炎,并建议其手术治疗,但患者虑及年老体弱而未同意,后经他人介绍,前来求诊。就诊时见:右胁肋及右上腹部剧烈疼痛,经常发作,多由劳累过度、受凉或生气引起;发作时绞痛难忍,连及右肩背和右胁肋部,伴发热、恶心、大汗淋漓,一般需注射吗啡、哌替啶等药物,疼痛方能缓解;食欲减退,大便不调,每日1-2次,两日前吐蛔虫2条;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细滑。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道蛔虫症。

中医诊断:腹痛。

中医辨证:湿热蕴结,肝胆不舒。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g,黄芩9g,半夏9g,白芍9g,金钱草24g,郁金9g,泽泻12g,滑石12g,玄明粉4.5g,枳壳6g,党参9g,神曲9g、山楂9g、麦芽9g,甘草6g。8剂,水煎服,每日1剂。

4月19日二诊:服上药8剂后,右上腹部疼痛及腹胀均有减轻,食欲略有增加,大便已经正常,但腰背部感酸痛,小便频数;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滑;此乃湿热邪气未尽之象。处方:柴胡9g,黄芩9g,半夏9g,白芍12g,金钱草24g,陈皮6g,泽泻9g,滑石12g,川续断12g,川楝子6g,茯苓9g,桑寄生15g,当归9g,太子参9g,神曲9g、山楂9g、麦芽9g,甘草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4月26日三诊:再进7剂,右上腹部疼痛消失,腹胀止,二便正常,唯腰背部稍稍不适。湿热已清,气机已畅,故原方去陈皮,加薏苡仁18g,再进7剂,巩固疗效;并嘱咐患者避免受凉、生气、饱食。

后随访3年,未再复发。

上述验案虽属湿热蕴结、肝胆不舒之证,但考虑患者年近古稀,病程日久,反复发作,不宜峻下,故用小柴胡汤加减,去姜、枣,加郁金、枳壳、陈皮等疏肝理气;泽泻、滑石、金钱草、茯苓祛湿利胆;白芍配甘草柔肝止痛;山楂、神曲、麦芽消食;用少量玄明粉泄热导滞以通腑气,《药品化义》谓其味咸,性苦寒,能泄六腑邪热,其作用缓和,而无大黄峻下克伐之虞。二诊邪去大半,遂减玄明粉,加当归、续断、桑寄生,配以太子参、甘草补肾益气和血。本例患者既立足于证,又着眼于人,扶正祛邪,祛邪而不伤正,灵活运用,故疗效满意。

〔刘如秀,刘志明医案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9-280〕


喘息验方_刘祖贻
喘息验方_刘袓贻
喘息验方_刘祖贻
喘促验方_刘袓贻
喘促验方_刘袓贻
咳喘验方_刘祖贻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