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柴胡6g,枳壳9g,金钱草9g,黄芩9g,川楝子9g,郁金9g,红花6g,赤芍12g,桃仁9g。
【功效】清肝利胆,活血化瘀。
【主治】黄疸,属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者。症见身目发黄,鲜如橘色,口苦心烦,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中医学认为,肝气不舒,气滞血瘀,夹胆经湿热是形成胆结石的重要因素,仲景即有“瘀血发黄”之理论。刘老认为,治疗黄疸,尤其是黄疸久不消退者,活血化瘀乃其重要一法,因此治疗胆结石应该注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而随症加减。该方中红花、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川楝子、柴胡、枳壳、郁金理气行滞;金钱草清肝利胆、排石消瘀;黄芩清肝胆郁热。黄疸久治不愈,乃瘀血内生,湿热瘀阻,胆汁外溢所致,治疗上宜佐以活血化瘀之品,方能邪去正安。
【验案】何某,女,38岁,1973年8月18日初诊。
胁肋疼痛反复发作5-6年,加重伴身目俱黄20天。患者右侧胁肋疼痛反复发作5-6年,每于情绪郁闷及暴食后加重。20天前患者饮酒后,遂感胁肋抽掣绞痛,痛引肩背,寒战发热,继之出现目黄、身黄、尿黄诸症,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示:胆囊多发性结石,胆囊炎。治疗10余天,虽疼痛减轻,但身0倶黄迁延不退,故前来求诊于刘老。就诊时见:身目发黄,鲜如橘色,口苦心烦,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
中医诊断:黄疸,胆石症。
中医辨证: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治法:清肝利胆,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6g,枳壳9g,金钱草9g,黄芩9g,川楝子9g,郁金9g,红花6g,赤芍12g,桃仁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8月25日二诊:黄疸减轻,腹部胀满,口苦口干,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稍数。守前方加生大黄10g,续服7剂。
9月1日三诊:大便畅通,体温正常,右上腹疼痛仍有发作,但疼痛减轻;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治拟疏肝理气,守前法再进。处方:柴胡3g,当归9g,栀子9g,牡丹皮9g,郁金9g,川楝子9g,枳壳9g,木香6g,甘草3g。再进10剂。
9月12日四诊:上方服后,疼痛缓解,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均恢复正常。
〔刘如秀,刘志明医案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糖尿病肾病验方_吴芳汀
强直性脊柱炎验方_吴芳汀
颈椎病验方_范德辉
骨盆旋移症验方_范德辉
颈椎病验方_范德辉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范德辉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