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柴胡10g,炒白芍12g,炒枳壳10g,旋覆花10g,绿萼梅15g,谷芽15g,麦芽15g,清半夏9g,八月札9g,玫瑰花12g,金钱草15g,红花6g,甘草2g,生姜1片。
【功效】疏肝利胆、清化湿热。
【主治】胆囊癌术后,属肝郁夹湿化热者。症见胁痛,胸闷纳呆、困倦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暗,苔薄黄微腻,脉弦有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路老认为,许多癌症术后喜进补,虽可得效,但亦可反受其害。对于胆囊癌术后胆管扩张,虽为大病术后,亦未用参、芪、茸等补益之品,反而主张疏利气机之法。因本病病位在胆,而胆附于肝,今肝胆同病,疏泄失职,精汁不得疏泄,必瘀滞成块而致胆管扩张,故胁痛;虽在癌症术后困倦乏力,但舌苔薄黄微腻,脉弦有力,为肝郁夹湿化热之象,而非气血不足之候。故当宗“木郁达之”之旨,以疏利肝胆气机为主,并兼清湿热为治,方选四逆散合新绛汤加减。方中柴胡、炒白芍、炒枳壳、绿萼梅、八月札理气而不破气,疏肝不忘柔肝,以疏为通,通则不痛;玫瑰花、旋覆花、
红花行血和络;妙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绿萼梅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金钱草清利湿热。肝郁气滞,横犯脾1,故加谷芽、麦芽以助生升之气,清半夏降逆化痰、燥湿运脾。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解郁、理气和血、清热利湿、调畅气机之功,故收到较好的疗
【验案】患者,男,32岁,1995年3月11日初诊。素有胁痛病史,1994年11月突然出现颜而、四肢黄染的症状,经检查疑为胆囊癌并发梗阻性黄疸,于1994年11月22日行胆囊癌根治术、“T”形管引流术、空肠造瘘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颈腺癌、胆囊乳头状腺癌,I[级,浸达浆膜层,手术过程顺利。之后患者常感胁痛隐隐、痛无定处,每W情绪变化而增减,伴胸闷纳呆、闲倦乏力。行B超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上段内径1.1cm,管内可见不规则中强回声反射团块(疑为沉淀物癌复发患者W此思想负担加重,抑郁不快,遂求中医诊治。症见:面色萎黄,舌质暗,苔薄黄微腻,脉弦有力。辨证为肝郁夹湿化热证,治宜疏肝利胆、清化湿热,方选四逆散合新绛汤加减。15剂,水煎服,隔日1剂。
5月10日复诊:胁痛胸闷减轻,纳食渐增,体力有所恢复,偶有口干苦,湿热未清,遂以前方酌减白芍、绿萼梅10g,加杏仁10g、薏苡仁10g,黄芩9g,继进15剂。
8月9日三诊:胁痛大减,唯因天热,食欲不振,余无明显不适,已能参加力所能及之体力活动。3时正值三伏,暑湿当令,应顾及湿邪为患,遂变佐法为主治,以芳香化浊、清热利湿为主,兼以行气和络,方选三仁汤加减。
处方:藿香梗10g、苏梗10g(后入),杏仁10g,炒薏苡仁15g,厚朴10g,清半夏10g,陈皮10g,金钱草15g,茯苓15g,玫瑰花22g,绿萼梅15g,醋香附10g,甘草6g。水煎服,隔H1剂。
10月25日四诊:胁痛明显减轻,P隹情绪不畅或劳累后稍觉不适,纳食如常,面色亦有好转。长夏已过,湿热不再为主要矛盾,仍以初诊方为主加减运用。
至1996年5月13日症状悉除,复查B超示:肝内外胆管微扩张,胆总管内径较前缩小至0.8cm,其内未见异常团块。
〔刘宗莲,高荣林.路志正医案2则[J].中医杂志,1999,40(7):4〕
抑郁症验方_路志正
抑郁症验方_路志正
抑郁症验方_颜德馨
抑郁症验方_颜德馨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验方_方和谦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验方_邓铁涛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