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验方

【基本资料】

谢某,男,时年55岁。

患者40余年来反复出现发作性呼吸喘促,喉间哮鸣,咳嗽咯痰,胸闷,每因季节交替、受寒、紧张或剧烈运动时发作。曾在外院确诊为“支气管哮喘”。5天前不慎受寒,上症又现,服用“孟鲁司特”及吸入“舒利迭”等药物无效。平素体质较差,易疲倦,自汗,腰酸。

【首诊证候】

症见:呼吸喘促,喉间哮鸣,咳嗽咯痰,痰多色白难咯,胸膈窒闷,面色青白,口不渴,纳差,舌淡舌体胖苔水滑色白,脉紧。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哮病。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辨证:寒痰阻肺证。

治则治法:温肺达邪,祛痰平喘。

方药:自拟温肺平哮汤。

处方:射干10g、麻黄10g、细辛3g、生姜10g、紫菀10g、陈皮10g、款冬花10g、半夏10g、甘草5g、五味子10g、桂枝10g、5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喘促减轻,夜间轻度哮鸣音,咳痰量多,色白易咯,时有呕清水,纳眠好转,大小便正常,舌脉同前。寒痰趋化,宜温补脾胃,予麻黄减量,生姜易为干姜,陈皮易为茯苓,加白术。更方如下:

射干10g、麻黄5g、细辛3g、干姜10g、紫菀10g、茯苓20g、款冬花10g、半夏10g、甘草5g、五味子10g、桂枝10g、白术10g,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三诊:

患者已无胸闷气促,无哮鸣,咳嗽咯痰量少,色白易咯,无呕清水,胃纳尚可,大小便正常,稍感乏力,舌体胖苔白,脉细。更方如下:

茯苓20g、桂枝10g、五味子10g、干姜10g、细辛3g、白术15g、党参20g、陈皮10g、半夏10g、紫菀10g、甘草5g、款冬花10g克,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四诊:

患者诉偶有咳嗽,无痰,无胸闷,纳眠可,舌体胖苔白,脉沉细。结合患者平素易疲倦,自汗,腰酸等症状,知其肺肾不足,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加用一二味补肾气中药,如补骨脂,胡桃肉,稍佐一二味化痰中药,选用颗粒剂型以缓图肺脾肾气强固。

按语:

哮病的辨证总属邪实正虚,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主要病理因素为痰!当分寒痰、热痰、顽痰、老痰的不同。正虚应审其阴阳的偏虚,区别其脏腑所属,以及肺、脾、肾的主次不同。治疗当根据“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发时以攻邪治标、利气祛痰为主,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宜清化肃肺。平时应扶正固本,偏阳虚者应予温补,偏阴虚者,则应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

患者首诊时呈现一派寒痰阻肺之象,《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胡老在治痰饮的大法里,自拟“温肺平哮汤”温肺达邪,祛痰平喘。此方功专力宏,急以射干、麻黄二味宣肺平哮,桂枝、细辛、生姜,紫苑、款冬花温肺化痰,陈皮、半夏以制痰源,佐五味子敛肺,一散一敛,使肺气开阖有度。胡老在临床上遇寒哮之证,每拟此方,患者服用后痰畅哮平,效如桴鼓。

二诊时患者痰多易咯,气机畅也!麻黄减量,生姜易为干姜,陈皮易为茯苓,加白术,立意温补脾胃,脾胃气健,则运化水湿痰饮力足,“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同时取“苓桂术甘汤”之意,利小便以排痰饮水湿。

三诊时患者痰少易咯,痰饮化矣!理中丸温补肺脾,苓甘五味姜辛汤佐以化痰。随证立法,方随法转。

四诊时患者哮已平,结合体质以颗粒剂缓图肺脾肾之气以渐强。哮病乃“伏饮”,扶正不忘祛邪。

胡老在临床实践中,勤求古训,善于总结。针对热哮之证,自拟“清肺平哮汤”,附录于下,以飨同仁。

黄芩10克、麻黄10克、杏仁10克、桑白皮10克、葶苈子10克、地龙10克、半夏10克、甘草5克。

(本案编写:朱国雄)


习惯性流产验方_夏桂成
不孕症验方_夏桂成
卵巢早衰验方_夏桂成
冠心病验方_陈可冀
间质性膀胱炎验方_刘尚义
急性肾盂肾炎验方_刘尚义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