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组成
茯苓四两(12g),甘草、干姜各三两(各9g),细辛三两(5g)、五味子半升(5g)。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苓甘五味姜辛汤,病属太阴里寒方,冲气不显胸满甚,温中逐饮祛寒凉。
方解
本方是由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于姜、细辛而成。细辛、干姜温中逐饮;五味子性酸温,益气止咳,并敛细辛、干姜的辛散,这三味常在一起配伍治寒饮咳逆。茯苓、甘草亦益气化痰祛饮,故五味配合,共治病属太阴里寒的痰饮咳而胸满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7条: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治其咳满。解析:本条是接前第36条而说,服苓桂五味甘草汤后,则冲气即低,但因里寒饮盛未去,故咳逆不减反更感胸满,因此去治冲气的桂枝,加驱寒饮的姜辛治之。
临证思考
本方证常见于慢性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无表证,而属太阴里寒证(面色苍白、四肢寒冷、畏寒肢冷、喜温蜷卧、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以及脉沉迟或缓、心胸闷痛)者。
辨证要点
无表证咳而胸满、口不渴者。按:自此以下三方证,已与桂枝汤无关,由于证治前后相关,为了便于说明,故列于此。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组成
功用
温肺化饮。主治脾阳不足,痰饮内停所致的咳嗽,伴痰白清稀、喜唾、胸满呕逆、苔白滑、脉沉迟者。
配伍
干姜温肺燥湿,为主中之主药;细辛温肺散寒,配伍干姜则温化寒痰,治其已聚之饮;茯苓渗湿健脾,配伍干姜则温运脾阳,杜其生痰之源;五味子收敛肺气以止咳,且防细辛之耗散肺气,甘草配伍干姜则辛甘鼓舞脾阳,寓治病求本之意。
运用
1.本方所治乃寒痰停肺之证。如见呕哕或痰多者,加制半夏以降逆止呕,燥湿化痰;脘腹胀满属气滞者,加陈皮、砂仁以行气消胀;不思饮食属脾虚者,加白术、淮山以健脾开胃。2.肺痿,症见咳吐浊唾涎沫,质稀清白量多、头眩气短、神疲形塞、舌质淡、脉迟弱属肺中虚冷,气不化津者,亦可用本方治之。此时,干姜配伍甘草之功效是温肺益气以输布津液而摄涎唾。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见有咳嗽痰多属寒痰停肺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加味六味地黄丸(《医宗金鉴》)
左归饮(《景岳全书》)
左归丸(《景岳全书》)
滋阴大补丸(《验方》)
生地黄饮子(《杂病源流犀烛》)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