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组成

柴胡24克,桂枝10克,干姜6克,花粉12克,黄芩10克,牡蛎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柴胡桂枝干姜汤,花粉牡蛎芩草唱,寒多热少病厥阴,半表半里须强壮。

方解

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本方虽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但因去了人参、大枣,加入了干姜,使整个方剂重于祛寒逐饮,故能治心下满微结。因此小柴胡汤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而本方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其主要变化在干姜。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解析: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医不详查,而又误用下法,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解析: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证。

临证思考

从以上两条可看出,本方与小柴胡汤都用于半表半里病,但小柴胡汤治疗阳热证,而本方用于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也就是半表半里阴证。阴证不得有热,但半表半里不同于少阴和太阴邪有直接出路,无热症出现。而厥阴病邪无直接出路,故很容易寒郁化热,故常见上热下寒,而但寒不热者很少见,这就是本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的主要原因。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疟疾,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不过临床不只用于治疟,一些慢性病常出现本方证,如见四肢发凉、厥冷而同时有口苦咽干者。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热,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辨证要点

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心下微结者。

验案

胡某,男性,14岁,病历号177285,1965年10月18日初诊。4年前曾患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经西药治疗黄退,但食纳不佳,肝功时有波动,时头晕目眩,近1年来大约每半月有一次癫痫发作,发作时先觉气上冲咽,旋即四肢抽搐,继则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经常服用镇静药(西药),但仍每半月发作一次,常感乏力,每发作过后尤为明显,因食欲不振而现身体瘦弱,舌净无苔,脉弦微数。证属邪郁半表半里,寒饮上犯,治以和解半表半里,温化寒饮,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姜10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5克,炙甘草9克。结果:上药服六剂食纳好转,他症如前,继服六剂头晕好转,未发癫痫,又服1周力气增加。仍宗原方稍增损,服1个月未见癫痫发作。又服1个月停药观察也未见发作。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组成

柴胡(15)、桂枝(12)、干姜(6)、栝蒌根(12)、黄苓(9)、牡蛎(20)、甘草炙(3)。

用法

水煎,二次服。

功用

和解少阳,温里祛寒。

主治

疟疾,神经官能症,肝硬化,精神分裂症,胆襄炎等。

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心下微结者。

临床应用

肝硬化,胆襄炎。


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
乌头赤石脂丸(《金匮要略》)
小建中汤(《伤寒论》)
安中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五苓散(《伤寒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