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甘草泻心汤方

组成

半夏12克,炙甘草15克,人参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0克,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温服。

方解

此于半夏泻心汤增量缓急安中的甘草,故治半夏泻心汤证中气较虚而急迫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解析:伤寒或中风,均当汗以解之,而医反下之,虚其里则邪热内陷,因使下利日数十行,以至食物不得消化,水被热激,走于肠中则腹中雷鸣;胃虚邪凑则心下痞硬;水热壅逆则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硬,又误认为病去未尽,而复下之,遂使痞硬益甚。因此心下痞硬并非里实之热结,而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愈下愈虚,痞亦愈甚,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解析:形色善变,精神不安,有如神灵所作,因谓为狐惑病。此病亦常有烦热,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为虚烦有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为胃虚多湿。其有蚀疮在喉者,即称之为惑;其有蚀疮在阴者,即称之为狐。蚀于喉之上部而语声沙哑者,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

临证思考

《金匮要略》关于狐惑病的证治,除本条外,还说:"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又说:"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基于以上的说明,则古人所谓狐惑病,颇似今之白塞氏综合征。实践证明甘草泻心汤对于口腔溃疡确有明显疗效。胡老曾治一产后患者,口腔及舌全部烂赤,饮食不入,痛苦万状,与本方一剂,满口红赤均生白膜,即能进粥,三剂后痊愈。临床还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以本方加生石膏,或更加生地而多取捷效。并以本方治愈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者一例。胡老讲述道:"说起来亦很有趣,1970年夏刚从河南归来,吕尚清院长告诉我,有一位解放军女同志曾几次来院找我,她说数年前曾患白塞氏综合征,经我治愈,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因特回国找我诊治。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复记忆。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曾以口腔溃疡来门诊,近在意大利经西医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

辨证要点

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疡者。

验案

史某,男性,42岁,住东四六条,1965年11月15日初诊。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证为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枣3枚,黄柏10克,党参10克。结果:上药服两剂,舌疼已,进食如常,继调半月诸症消除。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用法

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用

《方剂学》: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

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征等。①《伤寒论》: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②《金匮》: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③《方函口诀》:产后口糜,泻。

方论选录

①《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②《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③《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430;甘草泻心汤《伤寒论》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功效健脾和胃,辛开苦降。主治胃气虚弱,寒热互结之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干呕心烦、肠鸣下利等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三豆饮(《伤寒总病论》)
滋肾通关丸(《兰室秘藏》)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金匮要略》)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