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方
Decoction of Evodiae
(from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组成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吴茱萸汤治太阴,生姜大枣更人参,胸闷烦躁甚欲死,头痛吐涎皆寒饮。
方解
吴茱萸辛温,《神农本草经》谓"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伍以生姜、人参、大枣健胃止呕之品,故治胃虚寒饮冲逆、因食谷欲呕者,或呕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或呕而胸满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解析:属阳明,这里是指胃,不是指阳明病。胃中有寒饮,故食谷欲呕,宜吴茱萸汤主之。若服吴茱萸汤而呕反增剧者,是误犯上焦有热的呕,不当用本方治之。按:属上焦是暗示小柴胡汤证,由于欲呕为二方的共有症,故特提出教人临证时要细心辨别,读者宜与小柴胡汤方证条互参。《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解析:少阴病转属太阴病而吐利,若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为寒饮暴迫所致,故宜吴茱萸汤主之。按:文中虽谓吐利,应以吐为主,即是说吐而不利,利亦微不足道。这里吐应是以吐涎沫为主。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可能说是寒饮逆迫的急剧情况,否则与另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证无所别,又何以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解析:干呕或吐涎沫而头痛者,为寒饮冲逆的证候,吴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8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解析:寒饮自里以上迫,故呕而胸满,吴茱萸汤主之。
临证思考
本方主治寒饮冲逆,如以上所述食谷欲呕者;呕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而胸满者,均属其证,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症,均有惊人的疗效,今略举数端以供参考。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本方俱有捷验。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综合征亦多见本方证,宜注意。
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
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
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治之,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无论胃肠炎、胃溃疡依证用之,均有良验。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辨证要点
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验案
李某,女性,43岁,东北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2年来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青光眼,而服中西药罔数。近1个月左眼失明,专程来京求治,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血虚饮盛,治以补血除饮,与吴茱萸汤合柴胡桂姜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干姜6克,大枣4枚,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花粉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泽泻18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方服三剂,诸症即见好转,连服21剂,视物渐清,治疗2个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清晰,头痛等症也消失。吴茱萸汤来源:《伤寒论》组成:吴茱萸(3) 人参(6) 枣4枚 生姜(18)用法:水煎服。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中焦虚寒病药理研究:镇吐作用,对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影响。临床应用:高血压,戒毒,神经官能症,功能性视觉障碍。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
功用
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主治中焦虚寒或肝寒犯胃之呕吐涎沫,巅顶头痛,或胃脘作痛,舌质淡、苔白滑、脉弦迟等。
配伍
吴茱萸暖肝胃,降浊阴;生姜助吴萸之温胃止呕,故需重用;党参、大枣补虚安中。吴萸得大枣之助辛辣而不戟咽喉,大枣得吴萸之助则甘甜而不滞胃气。若不如此配伍,单用吴萸,则会因其辛辣戟咽而引起恶心或呕吐;单用大枣,亦会因其甘甜滞胃而助胃气之上逆。
运用
1.眼流冷泪属肝肾虚寒者,可用本方加当归、细辛、木贼以暖肝疏风。2.妊娠呕吐、慢性胃炎、耳源性眩晕等见有呕吐;青光眼、神经性头痛等见有巅顶痛;鼻泪管阻塞见有眼流冷泪等属中焦虚寒或肝寒犯胃者,均可用本方治之。3.吴茱萸汤与理中汤均能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用于中焦虚寒之腹痛吐泻、苔白滑、脉沉迟者。但吴茱萸汤以温肝降逆为主,适于肝寒犯胃之巅顶头痛、呕吐涎沫;理中汤则以温补脾胃为主,适于脾胃虚寒之腹痛吐泻。
除湿汤(《眼科纂要》)
苍术除湿汤(《症因脉治》)
左金丸(《丹溪心法》)
清胃散(《兰室秘藏》)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玉女煎(《景岳全书》)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