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胸胁胀闷疼痛。

副症:情绪抑郁不畅或烦躁易怒,嗳气呃逆,嘈杂吞酸;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呕吐涎沫。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或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

【诊断要点】

(1)胃脘、胸胁胀闷疼痛及情感症状。

(2)具备副症二项以上及典型舌咏。

【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情感不遂,气机郁结,横逆犯胃所致,特殊情况为寒邪较甚,入侵肝胃,内扰肝胃所致。

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气条达则胃气和降,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胃脘、胸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

肝胃气郁化火,则嘈杂吞酸;

肝气郁结则情感抑郁或急躁易怒;

气郁化火则舌红苔黄,脉弦,若因肝胃受寒,阴寒之气循经上逆;

巅顶经气被遏,故头痛甚于巅顶,遇寒则甚,得温痛减;

气机上逆则呕吐清稀诞沫;

阴寒内盛,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疗法则】

疏肝和胃。

【代表方剂】

柴胡疏肝散、左金九、吴茱萸汤。

【方药加减】

胃脘痛:情感不舒,肝气郁滞犯胃所致胃脘痛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疼痛较重可加用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

暧气频作:加沉香,旋复花,顺气降逆;

呃逆频作:加沉香,旋复花,顺气降逆;

嘈杂吞酸:加左金丸。

头痛:头痛部位以巔顶为主,伴干呕吐涎沫,用吴茱萸汤加减

呕吐:以呕吐为主症,兼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沉用半夏厚朴汤;

大便秘结:稍加大黄枳实等,如见到热象较明显,可加用竹茹、山栀等。

【类证鉴别】

肝胃不和证与胄寒证:胃寒证是遇冷或局郁受凉或过食生冷食物后突然出现胃腚疼痛,伴有寒象,如面色苍白,喜温,保温痛减等,本证发作与情感因素有密切关系,多因情感不舒发展而成,故除了胃脘痛,可见胸胁胀痛,嗳气呃逆等气机不畅症状。此外,可见厥阴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等症。

肝胃不和证与肝气犯脾症:肝气犯脾主症在脾的病变,如腹痛,腹泻。肝胃不和证主要病变部位在胃,以胃失和降为主。

【现代研究】

肝胃不和证可见于慢性胃炎,胃窦炎,胃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柴胡疏肝散是治疗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的主方,中药研究认为柴胡具有改善肝脏功能及解热作用,枳壳可兴奋胃肠功能,白芍有抑制胃肠平沿肌痉挛及中枢性镇痛的作用,甘草可缓解痉挛止痛,川芎有镇痛,镇静,扩张周围血管作用香附对小胺有镇痛作用。综合上述柴胡舒肝散具有改善肝脏功能,活血,消炎,止痛等作用,


气陷证
心脉痹阻证
肝气犯胃证
肝火犯胃证
病差水停腰下证
湿热蕴脾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