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调证
肝气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吞酸,情绪抑郁,不欲食,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肝胃不和证是指因情志不舒、肝郁胃弱、肝气横逆犯胃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概称。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引及两胁窜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食入不化、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肝胃不和证常见于"胃脘痛"、"呕吐"、"呃逆"等疾病中。本证应与"胃气上逆证"、"胆郁痰扰证"相鉴别。
典型症状
胃脘攻痛或撑痛,牵引胁肋作痛,胃纳呆滞,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其势较剧。伴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闷。舌正或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肝胃不和证
典型症状
(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脘胀满疼痛,引及两胁窜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食入不化,烦躁易怒。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沉弦。根据有情绪不畅史,先有胁痛、胁胀、胸闷、脉弦等肝经证,后出现呃逆、嗳气、吞酸等胃经证,即可辨为本证。临床表现有胃脘痛、肝胃郁热、肝旺脾虚、肝郁胃弱、呃逆、呕吐等。
发展趋向
①火郁证;②阴虚性肝胃不和;③血瘀证。肝胃不和,肝胃不调。见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幽门痉挛或梗阻,胆囊炎,胃癌,胃脘痛、呕吐、呃逆等。
中医病机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本证多由情志异变而引发,情志不好则肝失疏泄,气郁而横逆犯胃以致肝胃失和。其证属实,病位在肝、胃。
体征
胃脘胀满疼痛,引及两胁窜痛,呃逆,嗳气,呕吐,吞酸嘈杂,食入不化,烦躁易怒,与情绪变化相关,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中医治疗
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一)内服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柴胡10克、枳壳10克、赤芍12克、甘草8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川芎10克、佛手10克、香附10克、香橼10克、白术10克。以上诸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每日1~2剂,分2~3次温服;若呕呃者可频服,或先服生姜汁。(二)加减变化:若胃脘痛甚者,加玄胡15克、木香10克、川楝10克;若嗳气频作,加旋复花10克、沉香3克;若肝郁化热而见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若气滞血瘀而见刺痛拒按者,加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丹参30克;若气郁痰阻者,加旋复花10克、代赭石40克、生姜3片;若兼口苦,便秘者,加大黄10克、枳实10克;若气郁化火伤津之干呕,舌红少津者,加麦冬15克、太子参l5克。(三)外敷药物:生姜、胡椒适量研末,酒调,外敷脐、腹部,适用于胃脘痛甚者。(三)饮食疗法:(1)橘皮粥:橘皮切碎,同米煮粥食用。 (2)薤白粥:薤白10克、大米50克,煮粥食之。
施治要点
(一)本证系肝胃同病,气机失常,故本证治疗的关键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二)由于情志异常是本证发生的重要诱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情志护理。 (三)在本证的治疗中要注意兼顾脾,但应与肝气乘脾证相鉴别。 (四)若呕吐甚者,津液耗损,要注意顾护胃阴。
针灸
1.针刺:取内关、期门、中脘、太冲等穴,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取胃、肝、皮质下,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
推拿按摩
用宽胸、摩肋下、摩上腹、双按腹中等手法;若呃逆者,可用较重指力按压翳风穴。
护理
1.调情志,使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以减少诱发因素。 2.慎起居,适寒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髄海不足证
风寒袭肺证
肺脾气虚证
肝胆湿热证
心脾两虚证(儿)
肝肾阴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