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内脏下垂,如子宫脱垂、脱肛等,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副症:肌无力,眼睑下垂,囟陷,胃脘隐痛,重坠喜按:久泄久痢,其泻如注,完谷不化;腹部坠胀,气短不足以息,努力呼吸有似于喘:痈证搜肿无头,顶陷难收,溃脓质稀:崩中下血,长期不愈,血多质稀;胎动易滑,或习惯性流产;尿频色清,时有便意,头晕眼花,神疲嗜卧,不耐烦劳。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因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故除具备副症中任何一组证候外,还兼气虚见症。
(3)素禀不足,久病体虚,劳力过度,生产过多,产后过早劳作等因所致,多见于慢性杂病,一般程较长为其特点。
【证候分析】
正常生理情况下,内脏居于生理之位,若脏气不足,络脉失养而松弛,以致升举无力,反而下陷;出现内脏下垂。常见的有背下垂,肝下垂,胃下垂,脱肛及阴挺等。由于诸脏器多居于体腔,尤以腹腔居多,故气陷不升常见腹部坠胀感,因为诸脏所居位置不同,其下垂至坠胀的部位亦异。肾下垂重坠多见少腹两侧:肝下垂多见右侧胁下,有坠胀感:胃下垂之坠胀多见于脐腹正中处,胞络损伤,子脏气下则见阴挺。
脾虚气陷,清阳不升则见久泄久利;由于泄利日久,或过力努责,禀赋不足,肠气下陷而致脱肛:脾主肌肉,脾虚气陷,肌力不张故见肌无力而睑废:气陷液脱故见小儿囟陷失填:中气不足,胃府失举下陷痛、甚按、绵绵不已,久泄久痢,脾肾气陷则泻下如注,完谷不化:胸中宗气虚衰,心肺气陷则气短不足以息:肺肾气陷,不能交济则努力呼吸有似喘:气陷邪伏,毒秽无以外达而成痈症,但疾漫肿无头,顶陷难收,溃脓质稀;中气虚胎元失固而陷下,膀胱失约则尿频色清;气陷失摄则便意频频,气陷证乃由气虚证发展而来,故见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怠惰似卧,烦劳则伤气,气陷更甚,故烦劳则诸证遂增,舌淡苔白,脉弱为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
益气升陷
【代表方剂】
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举元煎、提肛散。
【方药加减】
泄泻:其持点为泻痢日久不愈,腹部觉冷,肠鸣,泻下如注,完谷不化,便意频仍,里急后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倦怠嗜卧,不耐劳作,舌淡苔白,脉沉弱。治以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苍术。
胃脘痛:其特点为隐隐作痛,绵绵不已,校久不愈,喜按,有重坠感,其部位在脐腹正中,食后更觉坠胀,劳则尤甚,脘腹有振水音,纳谷减少,面色萎黄,消瘦乏力,四肢困怠,气短畏寒。治用补中益气汤重用升麻,加枳壳、桂枝、鸡内金。
阴挺:又称子宫脱垂,以子宫脱出阴道外为主症,轻者子宫脱入阴道,重者脱出阴道口外,色如紫茄,大如鸭梨。兼有躓膝酸痛,小腹空坠,行动小便,面白小华,头晕目眩,四肢困重沉胀,劳则加剧,自汗,食纳减少,苔白,脉弱,治用补中益气汤加醋炒白芍、乌梅、龙骨、牡蛎,若气陷及肾可用大补元煎加鹿角胶。
睑废:又称眼泡下垂,见于单侧或双侧,轻者半掩其睛,重则垂遮瞳神,为了瞻视,常借额肌以牵引之,久而额皮绉褶,眉毛高耸。双侧下垂,常仰头视物,或用手拈起眼泡以视之,或用粘蕾沾贴上睑,兼有脾虚见症。治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芷、全蝎、白附子、苎麻根。
崩血:又称月经置多或称崩中下血*其特点为月经置多,或持续时间较长,经色淡红,质清稀,神疲气短,面白肢倦,头晕眼花,腰酸膝软。治用举元煎。
囱陷,又称囱凹。主症为小儿囱门凹陷如坑,兼有面黄肌瘦,精神困倦,食少便溏,指纹淡滞,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莲肉、或扶元散。
气陷息短:其特点为气短不足以息,努力呼吸,有似于喘,兼有少腹下坠,治用升陷汤。气陷极可加用人参,或加山萸以收敛元气。
【类证鉴别】
气虚证与气陷证:二者均为机能减退.,故皆可见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怠惰嗜卧,头晕眼花,自汗,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弱。但气陷证是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又可见到络脉松弛,升举无力而反下陷的腹部坠胀,可久泄久痢,或肛门外脱,或子宫r垂,痈证授胖无头,顶凹难收,溃脓质稀:或崩中下血,色淡质稀,久久难愈:或貽动易滑,习惯性流产。
中气下陷证与大气下陷证:同属气陷证,皆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同有气虚症: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眼花,自汗,动则甚等。然中气下陷其病机为脾虚气陷,故以脾功能低下症为主,以脘腹重坠,食入益甚,或便意频奴,肛门坠重:或久泄久利不止,内脏下垂:女子崩中下血,质稀色淡,久久难愈:或胎动易滑,习惯流产等。而大气下陷证是以胸中大气(宗气)下陷失举为其病机,因宗气为一身功能活动的动力,故其下陷可波及周体各部功能衰弱,见症复杂,其主症为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倾刻。其兼症有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或常常呵欠;或肢体废瘘;或食后昜饥,二便不禁:或癃闭身肿;或经水逆行,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实当因人及病因不同而异,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现代研究】
对于气陷证的研究,多见于内脏下垂一些病变:
(1)胃下垂的腹诊计量法:①腹诊法(分立位及卧位二个步骤)。立位:先望后切。患者而对医者而立,袓露下胸及腹部,望上腹部胄形及下腹部是否膨胀下垂;医者用食指从鸠尾穴沿正中线向下触摸出空瘪止点,并标记之:用手掌推按腹邢弹性强弱。卧位:察看上腹下腹彫胀下垂是否消失。次用手触摸皮下脂肪厚薄,腹肌松弛程度:震摇上腹是否有震水声(应以食后4小时为准),以区别是否有胃内容潴留。@计量法:上述腹诊后认为有本证印象者,嘱患者取立正姿势,头不前倾,用塑料软尺量出3个数据:自鸠尾(剑突〉至上腹空瘪止点;鸠尾至脐中;鸠尾至曲骨(耻骨联合中心)。3者之间的长距。
据初步研究统计,脐在鸠尾至曲骨连线中点者为70%,虽有个体差异,仍取鸠尾至脐中的长度,由于鸠尾至脐计有8个穴位,合7个穴间距。用鸠尾至脐中之距除以7的商即为穴间距数。再将鸠尾至上腹空瘪止点之距除以穴间距的商,即为胃小弯所处位置在腹壁的投影点,据此即可判定胃下垂否及位下垂的幅度。
如鸠尾至脐中为13cm,除以7为1.辟cm(为穴间距),又测得剑突至胃小弯间距为5cm÷1.85=2,7cm,经X线透照验证,若商在2~2.5之间者不应诊为胃下垂,多为胃弛缓。若商在3±0.5者,胃小弯在路嵴下3cm以上河诊为胃下垂。据商数的增大可以确定胃下垂的严重度。
(2)阴挺:按现代医学诊断分为三度:一度脱垂为子宫颈低于坐骨棘水平,担不露出阴门(从宫颈到阴道口之距小于4cm)。二度脱垂,宫颈已露出阴道口,但宫体仍部分或全部在阴道内。三度脱垂,整个子宫脱出阴道口外,用手捏住肿块上端,可以摸到宫底。
(3)气陷性腹泄多见于慢性腹泻,如小肠吸收不良性腹泻,肠变应性病,胰原性腹泻,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性腹泻等病中。
胃腑血瘀证
胞宫寒凝证
胸膈痰实证(瓜蒂散证)
脾经湿热证
脾虚气陷证
少阳邪气弥漫三焦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