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

【临床表现】

主症:小便短少或不利,色如米泔,前阴溃烂。

副症:脘腹坠胀,食入益甚,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久泻久痢,甚或脱肛,少气乏力。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之一,

(2)具备副症中任何二项及典型舌脉。

(3)具有病程长、起病缓的特点,多见于久病不愈,或素体虚弱之人。

【证候分析】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气血化源不足,故体倦乏力,气少懒言。

脾气不升,升举脏腑无力则脏器下垂。

胃腑下垂,故脘腹坠账、食入更甚。

脾虚气陷,故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则泻痢不止而肛门外脱。

脾主散精、脾虚气陷则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混浊如米泔。

清气不升则浊阴不降,故欲小便而不得或尿少不畅。其患疳疮日久者,因久病耗伤气血,或过眼苦寒伤胃之剂,致脾虚气陷,余邪难尽,则病情缠绵,外阴痛痒,溃烂不收。

舌淡苔白、脉象缓弱,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治疗法则】

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代表方剂】

补中益气汤。

【方药加减】

白浊:尿浊如米泔,或如乳浆,或夹凝块,伴神疲体倦、病程缠绵、遇劳即发,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以健脾升阳、益气固摄。

心脾两虚者:合归脾汤,补益心脾

下焦湿热者:加萆薢黄柏,清热利湿化浊。

癃闭:小便欲出而不得出,或量少不畅,兼见乏力少气、小腹坠胀。治用神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加车前子川牛膝以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肾阳不足:方中桂枝肉桂,加附子,以温阳利水。

食少腹胀:加焦山楂神曲麦芽、法夏、砂仁等,和胃消食

下疳:外生殖器肿痛溃烂经久不愈,患处痛、色淡,久不收口,少气乏力,纳呆腹胀。常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温阳,郁火未尽者加山栀清泄郁火。

【类证鉴别】

脾气虚与脾虚气陷证:脾气虚运化功能减迟,出现纳呆、腹胀、便溏、疲倦、消瘦等症状,而脾虚气陷证除此之外,必有脾气下陷不举、内脏下垂之症,前者为清阳不升,较轻:后者为下陷不举,较重。宜加辨别。


气阴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太阳阳明邪迫胃逆证
太阴寒湿发黄证(茵陈术附汤)
太阴阳明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寒湿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