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

【临床表现】

主症: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

副症:口苦而粘,或身目发黄,黄色鲜明,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谦数或滑数,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及典型舌脉者。

(2)具备主症2项,副症1项以上及舌脉者。

(3)多有外感湿热或饮食不节之病史。

【证候分析】

湿热蕴脾证,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酒醇,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湿热胃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故脘腹痞闷,甚则胀痛,饮食减少。脾胃升降失常,浊气上逆,故呕恶欲吐,口苦而粘脾主肌肉,湿性重着,脾为湿困,故肢体困重。湿热蕴结,不得泄越,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故面目身皆黄,皮肤瘙痒。热为阳邪,阳主明,故黄色鲜明如橘皮。湿热蕴脾,交阻下迫,故大便溏泄不爽。湿谒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盛之征。

【治疗法则】

清热化温。

【代表方剂】

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

【方药加减】

黄疸:以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为主症治疗须分淸湿之与热,孰轻孰重,方可用药。热重于湿者,黄症伴发热口渴,心中懊浓,呕吐,胁痛腹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治用茵陈蒿汤酌加茯苓猪苓滑石等渗湿之品。

湿重于热者:黄疸伴头身困重,胸脘痞满,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苔厚腻微黄,脉濡缓等症。治用茵陈五苓散酌加藿香、蔻仁、佩兰等芳香化浊之品。

湿热并重者:黄疸伴发热烦渴,头身困重,脘腹胀闷,小便黄赤,大便粘滞不爽,苔黄厚而腻,脉濡数等症。治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类证鉴别】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二证在病理上都由湿邪阻遏脾气所致,均可见纳呆呕恶,脘腹胀闷,大便溏烂,肢体困重,身目发黄等症。主要区别在于兼寒兼热的属性不同,前者为寒湿,主要以口淡不渴,腹痛喜暖,身目发黄,色泽晦暗,或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临床表现为特征。后者为湿热,主要以口苦口干,身热起伏,不为汗解,或身目发黄,色泽鲜明,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临庆表规为特征。

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二证均以湿热为患,并且常相互影响,临床表现部有黄疽,黄色鮮明,身热口苦,呕恶厌食,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但前者以肝胆症状为主,多有胁肋胀痛,阴襄湿疹、睾丸肿胀,或妇女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后者以脾胃症状为主,多有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等消化道症状。

食滞胃脘证与湿热蕴脾证;二证均为实证,病在中焦,皆可见胺腹胀满,呕恶,厌食,便溏不爽等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调之症。区别在于:前者病因为“伤食”,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以致宿食停滞于胃所致,临床上以嗳腐酸臭,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方畅,或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等伤食证为特征。后者病因为“湿热”,由外感湿热,或过食肥甘,湿热内蕴于脾所致,故以口苦而腻,渴不欲饮,或身热起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证为特征

【现代研究】

湿热蕴脾多见发黄,湿热发黄首选方剂为茵陈蒿汤,故现代研究中对菌陈蒿汤退黄机理探讨多见。实验研究证明:茵陈蔺汤对治疗黄疸病具有肯定疗效,方中的茵陈蒿及其所含的羟苯乙酮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扼子有解热作用,并对结扎了胆管的家兔胆色素增高有轻度抑制作用:大黄有利胆、消炎和杀菌作用,还可能有使HBsAg转阴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茵陈蒿汤及其组成药物,具有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的作用,最突出的是使肝细胞肿胀明显减轻,肝窦暴露,这样就减轻了微循环的障碍;在组织化学方面,肝细胞内糖原含量明显增多,核糖梭酸含量近于正常,同时伴有显荖降低血清转氨酶活力的怍用。

湿热蕴脾证的生化指标: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对脾胃病患者134例进行尿儿酚胺测定。结果表明:湿热菹脾等热证组的患者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均见增见,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而经寒性方药治疗后,随着临床证状的消失或缓解,再测定尿中儿茶酚胺的排出量则见降低,其变化十分明显。说明中医药治疗对体内儿茶酚胺的水平有调整作用。


肾气虚弱证(八味地黄丸)
痰浊阻肺证
大肠液亏证
大肠湿热证
湿阻大肠证
大肠结热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