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大便稀薄,或泻下稀水,一日数次,发热无汗,恶风寒。
副症:头项强痛,身体疼痛。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证及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此为外邪不解,内迫阳明(大肠)所致。
由于寒邪外束,玄府闭塞,迫于阳明,影响大肠传导失职,水谷不别,则见下利。
另一方面,因表证仍在,外感风寒,邪束肌表,营明郁滞,故有发热无汗,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证此虽为二阳合病,但病热偏于表,故治疗以解表为主,使表解而里自如。
【代表方剂】
葛根汤。
【方药加减】
外感发热:其特点是发热,汗出量多,恶风项强,不思纳谷,下肢疼不可近,屈伸困难。治用葛根汤加独活、牛膝等。
皮肤痛痒:其特点是皮肤搔痒,出汗时加重,但无发疹,脉稍浮而紧,舌正常,无特殊变态者,治用葛根汤加石膏等。
挟感冒:其特点是暴食后,夜即泄泻水样便,直射而出,一夜间达数次,兼有呕吐,发热,恶寒,头痛腰痛,项背强急,口渴喜饮,无汗,舌苔薄黄微燥,脉浮数,治用葛根汤加半夏、藿香等。
痉病:其特点是角弓反张,口噤不开,颈项强急,治用本方去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加全蝎、蜈蚣、僵蚕之类。
鼻渊:其特点是涕黄或粘白而量多,间歇或持续鼻塞,嗅觉减退,全身症状可见发热恶塞,头项强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治用本方加石膏、菊花、制天虫、辛夷、吴茱萸等。
风疽湿疮:其特点是腿部生湿疮,痒痛。皮破流黄水不已,伴发热,头痛,项背强,大小便不利,舌苔黄白相兼,脉沉数。治用本方加银花、连翘。
【类证鉴别】
太阳协热下利证与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者均有下利,其病机均为表里同病,皆为邪迫大肠所致,但前者多为误治而得,其证重在里,以热利为主,证见发热,口渴,喘而汗出,下利,肛门有灼热感,小便黄,苔黄腻,脉滑数者,治用葛根芩连汤。而本证多无误治,其证重在表,以风寒利为主,故证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大便稀薄或泻下稀水,治用葛根汤。
痞证(寒热互结痞证)与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二者均有下利。不同点:痞证为培利互见,或重在脾胃不和,或重在水饮食滞,或重在胃虚痞利俱甚,且均无表证存在。而本证以风寒利为主,无痞证的临床表现,且兼有表证。
太阳少阳邪迫大肠证与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二者均有下利,均有邪气内迫阳明而成,不同点:前者为少阳兼下利证,病机上为少阳之邪,内迫阳明而致,无表证,以里热证为主,故有发热,口苦,咽干,目眩及腹泻,肛门灼热,或下利腹痛,里急后重,小便黄赤,苔黄,脉弦数等,方用苦寒清热止利的黄芩汤。而本证实为太阳伤寒兼下利证,病机上为太阳之邪内迫阳明而成,无里热证,以表证为主,故有发热恶寒并见,无汗而喘,头项强痛及大便稀薄,或泻下稀水,苔薄白,脉浮等,治疗上采取逆流挽舟的方法,使表解里自和,方用葛根汤。
阳明热结旁流证与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二者均有下利,但病机及治疗上均有不同,前者为外邪尽传阳明,是胃家燥热,迫津下趋而致,其特点为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而见下利纯青水,其量少,气味臭秽,治取通因通用之法,方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本证是太阳阳明合病,风寒之邪,内迫阳明,而导致了风寒利,故有明显的表证,无阳明里热证存在.
【现代研究】
侧重于太阳伤寒经气不利址的病理及方药药理研究:
(1)太阳伤寒经气不利证基本病理:寒为阴邪,作用于肤表、经络之营阴,使阴的寒凝性,静性大于阳的升散性、动性,卫阳被郁不得发散,此种肤表以营强卫弱为特点的阴阳升降夫调,属于增强性失调,故恶寒剧,发热高,身痛项强也较剧烈。
(2)葛根涵的药理作用:本方具有发汗解热,止咳平喘、抗流感病毒、扩冠、降血糖作用。葛根有解肌发表、滋筋咏、舒牵引的功效:麻黄能收缩肾脏血管,使分布于皮下的血管扩张,且能搌奋心脏,令血流自然沉转于表面而出汗;桂枝有亢奋血液循环,振奋生活功能的作用,能缓解痉挛而利节:芍药能通畅血脉,除痹止痛,且有缓痉镇痛的功效:甘草能缓急迫,去疼痛,有较强的强心作用,面于一般的炎症,痛症还有一定缓和作用;生姜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兴奋,因而增进血液循环,振奋胃功能而达到健胃发汗作用;大枣有缓和急迫及强身功能。上述说明,葛根
汤具有扩张血管、旺盛血行作用。
少阴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少阴气郁四逆证
少阴兼阳明证
热厥证
胃虚痰阻证(旋复代赭汤证)
胃气上逆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