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验方

【组成】补骨脂10g,党参15g,茯苓10g,白术10g,白芍10g,桑寄生15g,桑螵蛸10g,鹿角霜20g,芡实10g,荆芥炭6g,炙甘草6g。

【功效】温阳摄血。

【主治】崩漏,证属肾阳虚者。症见经血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尽,色淡红,头晕神疲,腰酸足软,面色晦暗,舌质淡嫩,苔薄白或滑,脉沉细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内经》指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经者,血也;血者,阴也。经水源于肾,肾藏真阴而寓元阳,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肾阳之盛衰,肾气之强弱,直接关系到胞宫之藏泻开合。若素体阳虚,或暴崩失血,或偏执寒凉止血之误,可致阳衰阴脱。肾阳虚则不能温养脾阳,脾肾阳虚则封藏不固,阴血暴脱。症见骤然下血甚多或淋漓不断,血色淡红或紫黑夹块,腰酸足软,头晕神疲,气短自汗,舌质淡嫩,苔薄白或滑,脉沉细弱。治疗以温阳固脱为要。临床宜选用甘润温养之品,盖甘能生发,温则能养,阳生阴长,血自归经。常用药有艾叶、肉桂、巴戟天、锁阳、仙茅、仙灵脾、菟丝子、杜仲等,注意与当归、白芍、熟地黄、黄精等阴药配伍,补阳配阴。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固摄;白芍养阴;桑寄生、桑螵蛸、鹿角霜、芡实温肾益气而摄血;荆芥炭加强止血之效;炙甘草调和诸药。亦可以温肾固涩为法组方: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0g,菟丝子20g,枸杞子10g,鹿角胶10g,制附子10g(先煎1小时),肉桂6g,杜仲10g,当归10g,或用《金置要略》胶艾汤以温经养血,处方: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3g,白芍10g,阿胶10g,艾叶10g,炙甘草6g。又因气为血之帅,阳虚则气弱,故在温补脾肾之阳的同时,注意选用党参、白术、北黄芪等益气固摄。如肾阳虚弱,下元寒冷,漏下不止,腰痛,小腹冷痛,小便清长,舌淡,脉迟者,治宜温肾扶阳,摄血止漏,常用《伤寒论.附子汤加鹿角霜、桑螵蛸、赤石脂、伏龙肝、煅龙骨、煅牡蛎,或参附汤加黄芪、覆盆子、金樱子温阳益气。

【验案】仇某,36岁,干部,1993年8月10日初诊。向来经行规则,但经量偏多,常7?9天干净。1993年5月20日行经,初几天量多如崩,继后淋漓不止,迄今已流血72天。曾用西药安络血、催产素肌内注射及口服益母草流浸膏、红霉素等药无效,于1993年6月30日诊刮(病理报告为:子宫内膜呈双相期图像,部分分泌期,部分增殖期,间质水肿,灶状出血),但诊刮后阴道流血未止,于1993年7月14日入住铁路医院治疗,B起检查示“右附件46mmx48mm实质性包块”,经服妇康片治疗,阴道流血减少,但仍淋漓未净,色淡红,头晕神疲,腰酸而胀,形体丰腴,眶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此乃久崩下血,阴损及阳,阳虚失固所致,治宜温阳摄血法。处方:补骨脂10g,党参15g,茯苓10g,白术10g,白芍10g,桑寄生15g,桑螵蛸10g,鹿角霜20g,芡实10g,

荆芥炭6g,炙甘草6g。水煎服。药3剂后血止,守上方3剂以资巩固,继予润理脾肾、化瘀消癥之剂善后。

〔班秀文■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班秀文[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67-168〕


过敏性皮炎验方_陈崑山
斑秃验方_陈崑山
皮下脂膜炎验方_陈崑山
口腔溃疡验方_陈崑山
神经性耳鸣验方_陈崑山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验方_陈崑山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