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姜竹茹10g,枳壳15g,陈皮10g,姜半夏Ug,绿梅花20g,杭白芍20g,郁金15g,炒黄连3g,石斛15g,代赭石15g,谷芽25g。
【功效】疏肝和胃,通降止痛。
【主治】胃脘痛,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者。症见胃脘胀满作痛,痛连两胁,常兼有胸胁胀满、嗳气不舒、时有泛酸等症,大便不畅,口干苦;舌质暗红、苔薄微黄,脉弦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情志不遂、恼怒气郁致肝气不舒,疏泄无权,木郁土壅,胃腑纳腐功能障碍;或因肝气过盛,疏泄太过,横逆犯胃,胃腑通降不能而致胃痛猝作,痛连两胁,常兼有胸胁胀满、嗳气不舒、时有泛酸等症。徐老擅以四逆散合温胆汤加减治之。方中绿梅花、郁金、枳壳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不用柴胡者,因嗳气频发,用之则嫌其升散,而绿梅花既可芳香开郁,又有和胃降逆之功,故取以代之;陈皮、姜半夏、代赭石、竹茹理气和胃,降逆止呕。前贤云“气有余便是火”,口干苦,舌红苔黄,已有郁久化热之势,故用川黄连、白芍酸苦涌泻以清泻肝火,而白芍又为平肝缓急止痛之要药,凡肝气犯胃之疼痛皆可加量用之。若泛酸为重,可酌加红豆蔻,此与黄连相伍,功具苦通辛降,不但取效快捷,且较之左金丸中之吴茱萸,少了辛热伤阴之弊,徐老称之为“假左金”。此外,临床上另有肝阴不足,肝失所养,肝郁不舒而致气结者,此方辛香行气、疏
肝开郁之法又不甚相宜,可另选一贯煎合白芍甘草汤加绿梅花、郁金,养阴行气而解郁止痛。
【验案】袁某,女,38岁,2010年4月8日初诊。
患者胃脘胀满作痛反复发作2年余,常因工作劳累、情绪波动而痛发,嗳气频作,饮食少进,多食则胃胀不适,大便不畅,口干苦;舌质暗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此乃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之象。治拟疏肝和胃,通降止痛。
处方:姜竹茹10g,枳壳15g,陈皮10g,姜半夏12g,绿梅花20g,杭白芍20g,郁金15g,炒黄连3g,石斛15g,代赭石15g,谷芽25g。水煎服,每日1剂。
服用10剂,患者胃痛减缓,嗳气泛酸亦见减轻。上方加入红豆蔻10g,又进服15剂,胃痛基本解除,其他症状亦明显改善。嘱其调畅情志,停药观察。
〔郑勇飞,张国梁.徐经世治疗胃脱痛证治五法[J].江苏中医药,2003,45(9):27-28)
腰痛验方_李今庸
腰痛验方_李今庸
验方_李今庸
腰部扭伤验方_李今庸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验方_张大宁
慢性肾炎验方_张大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