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茵陈15g,栀子9g,大黄9g,柴胡9g,黄芩10g,白术9g,猪苓30g,泽泻15g,茯苓15g,郁金3g,牡丹皮9g。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属湿热内蕴者。症见乏力,低热,右胁隐痛,恶心腹胀,纳呆,口干、口苦,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大便稍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刘老认为,外感湿热之邪,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倶黄,方以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加减。其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去桂枝以化气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然黄疸日久,耗气伤阴,损肝伐脾,又以气阴两亏、木郁脾虚、肝脾同病为主要病机,故此时治疗当在益气扶正前提下,疏肝健脾、养阴清热、利湿解毒。乙肝病程迁延,缠绵难愈,治疗应时时顾护脾胃,用药宜平和,慎用大苦大寒,以防损脾伤胃;补气勿太过,以防壅塞;肝脏体阴而用阳,理气药不宜久用,当中病即止,加入养血之品,更为妥当。
【验案】冯某,男,55岁,1989年10月18日初诊。
胁痛、乏力2年伴身目倶黄2周。患者患乙型肝炎2年,常感乏力,低热,右胁痛,纳呆,乙肝表面抗原多次检查均为阳性,屡服“肝必复”“葡醛内酯”等药物,未见明显缓解。近2周来,自觉低热、纳呆、右胁隐痛较前明显加重,并伴恶心腹胀、身目俱黄,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谷丙转氨酶1500U/L,黄疸指数39U,麝浊18U,诊断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后经治疗,效果不显,故前来求诊于刘老。就诊时见:乏力,低热,右胁隐痛,恶心腹胀,纳呆,口干、口苦,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大便稍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中医诊断:黄疸;辨证: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处方:茵陈蒿汤合五苳散加减。茵陈15g,栀子9g,大黄9g,柴胡9g,黄芩10g,白术9g,猪苓30g,泽泻15g,茯苓15g,郁金3g,牡丹皮9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10月28日二诊:上方服用10剂后,黄疸明显消退,低热、恶心除,仍觉乏力,神疲,纳呆,口干,右胁隐痛,小便清长,脉沉无力;此为肝郁脾虚,气阴两伤,治宜疏肝健脾,益气养阴扶正。以逍遥散加味治疗。处方:当归12g,柴胡9g,白芍12g,茯苓9g,白术9g,黄芪15g,太子参12g,沙参9g,郁金10g,焦神曲9g、焦山楂9g、焦麦芽9g,砂仁9g,牡丹皮9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11月7日三诊:低热渐退,身觉有力,精神转佳,食欲大增,胁痛、呕恶俱失,仍伴口干、咽痛、小便黄、大便稍干;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益气养阴扶正。处方:太子参12g,沙参10g,麦冬9g,生地黄9g,当归9g,赤芍9g。7剂。
11月15日四诊:诸症基本消失;后随访1年,健康如常,乙肝5项指标复查皆阴性。
〔刘如秀,刘志明医案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7-269]
慢性盆腔炎验方_王俊玲
不孕症验方_王俊玲
不孕症验方_王俊玲
异常子宫出血验方_王俊玲
不孕症验方_王俊玲
皮疹验方_王俊玲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