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排便不畅,腹痛即欲便,便后痛解,粪便时干时稀或先干后溏,常因情志不遂而发,胸闷太息,胁腹胀满,嗳气食少,抑郁或烦躁,舌暗苔薄,脉弦。
【辨证分析】本型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脾气受损,运化受阻所致。因此,本型为实中夹虚证。与上二型比较,本型的临床特点有三:
一是腹痛即欲便,便后痛暂解,粪便时干时稀或先干后溏;
二是伴有胸闷胁胀、太息嗳气、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食少脉弦等肝郁之象;
三是上述症状常因情志过激而发作或加重。
【诊断要素】八纲:里证,实中夹虚证,阳证。病机:肝气郁结,损及脾气,胃肠传导失常。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调中。
本型排便不爽,肝郁为因是本,脾虚为果是标,因此,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辅以健脾调中,肝脾和谐病自愈。
【方剂】以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味为主方:
【组成】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炙甘草6g,白术12g,防风10g,陈皮10g,木香6g,香附10g,槟榔12g,炒谷芽10g。
水煎服。
方中柴胡、白芍疏肝解郁,为主药;枳壳、香附疏泄肝气,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为辅药;白术、陈皮健脾理气,谷芽健胃消食,防风祛风调肝,共为佐药;甘草和中兼调诸药,为使药。
若肝郁化热,口苦而干,烦热失眠,加黄芩10g,栀子10g,连翘10g;
脾气虚明显,加党参12g,茯苓12g,山药12g;
积滞严重,腹胀满痛,便秘或欲便不能,加生大黄6g,厚朴10g,青皮10g。
****验方成药
车前子30g(包煎),葛根、白芍各15g,黄芩、党参、制半夏、生姜各10g,黄连、干姜、炙甘草各5g,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湿热型。
山楂、莱菔子、槟榔各15g,制半夏12g,党参、青皮、草豆蔻、佛手各10g,黄连、木香、干姜各6g,吴茱萸3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食滞型。
丹参、党参各15g,制半夏、枳壳各12g,柴胡、白芍、延胡索、炒谷芽、白术各10g,砂仁6g,炙甘草3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肝郁脾虚型。
沉香化滞丸,每次服3-6g,每日2次。适用于食滞型。-
针灸疗法
体针以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湿热型加阴陵泉、长强,食滞型加支沟、大肠俞,肝郁型加肝俞、行间。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
耳针:取穴大肠、小肠、交感、皮质下、神门、直肠下段,每次选2-3穴,刺激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
验方_李士懋
验方_李今庸
腹部膨大验方_李今庸
抑郁症验方_王琦
抑郁症验方_徐经世
抑郁症验方_徐经世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