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乏力倦怠,胁下胀痛、灼痛或有痞块,脘腹胀满,呕恶纳呆,厌油腻,口苦口腻,或黄疽色鲜明如橘皮,烦渴少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本型多因外感湿热之邪侵入肝胆,或饮食不洁、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蕴结脾胃,阻滞肝胆所致。因此,本型乏力不同于前四型,属实证。
其辨证要领,一是胁下胀痛灼痛或有痞块拒按、黄疽色鲜明、口苦脉弦等肝失疏泄的症状显著;
二是伴见湿热内蕴之象,如脘腹胀满、呕恶纳呆、烦渴少饮、尿短赤、苔黄腻之类。
【诊断要素】八纲:里证,热证,实证,阳证。病机:湿热内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健脾。
本型乏力因于湿热蕴结于肝胆及脾胃,因此,清利肝胆湿热为治疗主法;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故佐以疏肝健脾,以利湿热的清除。
【方剂】以甘露消毒丹合茵陈蒿汤加减为主方:
【组成】茵陈15g,黄芩12g,连翘10g,木通6g,滑石20g,白豆蔻6g,藿香10g,石菖蒲10g,栀子10g,生大黄6g,柴胡10g。
水煎服。
方中茵陈、黄芩清利肝胆湿热,为主药;连翘、栀子泻火解毒,木通、滑石清热利湿,共为辅药;柴胡疏肝,白豆蔻、藿香化湿醒脾,石菖蒲涤痰宁神,并为佐药;生大黄通腑泻火,导湿热下行,为使药。
若热毒亢盛,加龙胆草10g,板蓝根12g,重楼10g;
湿邪偏重,加茯苓15g,泽泻10g,猪苓10g;
胁痛甚,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2g,郁金12g。
****验方成药
归脾丸,每次口服9g,每日2次。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参桂鹿茸丸,每次口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鲜西瓜皮、鲜荷叶,各适量,水煎代茶频饮。适用于暑伤气阴型。
藿香正气丸,每次口服9g,每日2次。适用于脾虚湿困型。
茵陈、板蓝根各30g,茯苓、薏苡仁各25g,金钱草、败酱草各18g,丹参15g,萆薢12g,柴胡、郁金各10g,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适用于肝胆湿热型。
针灸疗法
体针:取商丘、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血海、气海等为主穴,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灸法:选取大椎、膏肓、足三里、关元等穴施间接灸,每次5-15壮,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热证忌用。
&&&&
纳呆验方_成肇智
多食善饥验方_成肇智
多食善饥验方_成肇智
多食善饥验方_成肇智
胃痛验方_成肇智
胃痛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