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加半夏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辛温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太阳与阳明和病,不下利,但呕。此外还可见恶寒发热,额头作痛,项背强,无汗等,亦可同时兼有下利。
名称
葛根加半夏汤
别名
根半夏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辛温解表剂
功用
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主治
太阳与阳明和病,不下利,但呕
目录
歌诀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义运用加减化裁使用注意化裁方之间的鉴别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葛根加夏用半升,归芍姜草二两匀;三麻四葛枣十二,但呕不利服之平。
组成
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二两(6g),半夏(洗)半升(9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1000ml),先煮葛根、麻黄,减至二升(200ml),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ml),温服一升(100ml),覆取微似乎汗。
功用
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主治
太阳与阳明和病,不下利,但呕。此外还可见恶寒发热,额头作痛,项背强,无汗等,亦可同时兼有下利。
方义
本方即葛根汤加半夏,用葛根汤以解表散寒而和中,加半夏以降逆止呕涤饮而安胃气。
运用
本方以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胃脘疼痛、呕吐、舌淡、舌苔薄白,脉紧或浮为辨证要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急、慢性肠胃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胃型感冒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等。
加减化裁
呕吐甚者,加紫苏、黄连;眩晕甚者,加天麻;项背强者,加葛根、羌活、独活;腹痛者,加陈皮、白术、木香、槟榔。
使用注意
1、应用本方时应恪守葛根、半夏用量相等及与他药的调配关系,同时还要审明方中芍药的作用,不可拘于太阳伤寒证不可用芍药,但据具体病情而定,不可执此而失彼。
2、煎煮本方时,当先煮葛根、麻黄,去其白沫,以求药性平和而祛邪愈病。
3、温热、湿热或无表证虚寒泄泻者忌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葛根半夏汤与葛根汤证均属太阳伤寒表实证,均有风寒外束,内迫阳明之病机,均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脉浮紧等症,治疗均用辛温发汗之法,药物均有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葛根汤证的病机特点是风寒束表,内迫阳明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出现水粪杂下的下利症,治疗用发汗解表,升清止利的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证的病机特点是风寒表邪内迫阳明胃,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呕逆症。治疗用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的葛根半夏汤,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半夏一味,降逆止呕。
重要文献摘要
1、《注解伤寒论》:“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
2、《伤寒论今释》:“胃肠为津液之策源地,在肠之津液被迫,则下注而为利,在胃之津液被迫,则上逆而为呕,各从其近窍出也。下利者,得麻桂之启表,葛根之升津,而利自止。呕者,犹恐升津之力助其逆势,故半夏以镇之。”
3、《伤寒论三注》:“中风伤寒,自有定责,今虽呕而无汗出证,所以不用桂枝葛根汤,而仍用葛根汤加半夏者,正以麻黄、葛根祛两经之寒邪,半夏主上气呃逆,消心膈痰饮也。可见同一邪也,呕者上逆,则不下走,葛根汤证下利,则不上逆,倘有兼之者,是其势已甚,又非此方可以治之也。”
清络饮(《温病条辨》)
犀地清络饮(《通俗伤寒》)
鸡苏散(《伤寒直格》)
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
半夏汤(《太平圣惠方》)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