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桂枝12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附子(炮)9克。
桂枝(去皮)四两(12g),附子(炮,去皮)三枚(15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6g)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桂枝附子即前方,增加桂枝附子量,药味虽同量不同,祛除湿痹是特长。
方解
本方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变方,药味没变,只不过增加桂枝、附子用量而已。由于附子擅长除湿痹,桂枝尤善利关节,增加二味用量,更专于治疗风湿关节痛,改名为桂枝附子汤,以标明与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方主治有别。古方立法之长如此,学者宜细寻味。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解析:本来有湿,又被风邪所伤,因称风湿相搏。太阳伤寒已八九日,又相继发风湿相搏证。身体疼烦,是说全身痛剧,以至烦躁不宁。不能自转,是由于肢体痛剧,而不能自力翻身转动的意思。因未传少阳故不呕;因未传阳明故不渴;虽病还在外,但已虚极变为阴证,故脉浮虚而涩,这是桂枝附子汤方证,故用该方治疗。如果患者大便硬,而小便频利,则津液绝于里,不宜再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应改用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按:小便自利,宜作小便频数解,茯苓、白术等利尿药与附子为伍反治虚衰的小便失禁。本条所述即由于小便失于收摄而自利,水分被夺,大便因而成硬。水湿在表之证,本宜发汗治疗,但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金匮要略·水气病》有详细论述,可互参。
伤寒论第174条辨: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
【原文解释】外感病八九天后,风湿相互搏结,出现身体疼痛剧烈,不能自行转侧,不作呕,口不渴,脉象浮虚而涩症状的,主治用桂枝附子汤,若病人大便硬结、小便通畅的,主治则用去桂加白术汤。
我们有三个处方治疗风湿,痛风。
伤寒过了一侯,七八天八九天,按照道理来讲,病应该好了。病人有“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有身痛心烦,还不能转侧身体,不呕不渴,不呕,就是病不在少阳,少阳才会出现恶心,又不渴,不渴的话代表病不在阳明,这个病不在阳明也不在少阳,脉是浮的但是是虚的是涩的,涩是湿的脉象,那么,这个病也不在太阳,这说明表证没有了,这个张仲景告诉我们就用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切(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我们把桂枝,生姜,甘草,大枣放在一起,就是桂枝去芍药汤,我们前面学《伤寒论》第21条辨就说了: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组成是一样的,我们来看看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方子:
临证思考
风湿痹症属虚寒者,常见本方证。
辨证要点
虚寒关节痛,脉亦虚者。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12克、附子(炮)、生姜各10克、大枣8枚、甘草(炙)6克。
功用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主治风寒湿邪外袭,留著肌肉经络,阻滞气血运行所致的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四肢难以屈伸、不呕不渴、舌苔白滑、脉浮而涩者。
配伍
本方即桂枝汤去白芍,加附子而成。桂枝透达營卫,祛肌表之风寒;附子温经散寒,祛经络之寒湿,两药均为辛温(热)走散之品,相使为用,共奏祛风胜湿,祛寒止痛之效,共为本方之主药;生姜、大枣调和營卫,配伍桂枝则温通经脉,畅行气血;甘草配附子以行痹止痛。
运用
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寒重热轻、恶风汗出、头痛肢冷、倦怠嗜睡、舌苔白滑、脉沉而缓者,亦可用本方治之。2.胸痛彻背、时缓时急、时觉胸中痞闷、倦怠身重、苔白腻、脉弦缓属寒湿壅盛者,亦可用本方治之。3.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见有关节疼痛属于风寒湿痹者,流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见有恶寒发热属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肺气肿、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见有胸痛属于寒痰壅盛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越婢汤(《金匮要略》)
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越婢加半夏汤(《伤寒论》)
小青龙汤(《伤寒论》)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