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伤寒论》)

大青龙汤方

组成

麻黄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生石膏45-100克。

用法

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覆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歌诀:大青龙汤是合方,越婢汤合麻黄汤,发热烦躁身疼痛,水气郁表里热尝。

方解

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解析:这里的太阳中风,是指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而言。越婢汤证原有"续自汗出",患者又兼见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湿不能祛除、内热不能外越的缘故,这正是患者身既有麻黄汤证又有越婢汤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本证,慎不可误给服本方,如果误给服本方,则要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解析: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不疼而但重。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细审确无少阴证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发汗行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解析:《金匮要略》记载:"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肿重谓之溢饮。"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是说从发汗治溢饮来看,二方作用相类似,但宜依证选一而用之,不是说二方主同一证。

临证思考

本方为发汗利水的峻剂,宜于阳热证而不宜于阴寒证。若水气而现少阴证者,则宜麻黄附子汤,本方断不可用。重剧的肾炎,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者,本方有捷效。但肿而不烦躁者宜越婢加术汤。此方治肾炎水肿适证用之,多取良效。

辨证要点

麻黄汤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验案

刘某,女,32岁,病历号100382,1965年3月15日初诊。5年来浮肿,时常低热,经检查诊为慢性肾盂肾炎、胆道感染。近症:面目四肢皆肿,小便频而量少色黄,大便时干,干则浮肿甚。低热时则恶寒、腹胀、右胁痛、头晕心烦。尿常规检查:蛋白(++),脓球(++),红细胞(++),上皮细胞(+)。脉浮微数。此属水气外郁肌肤,治以发汗以行水,与大青龙汤加味:麻黄18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杏仁6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苍术12克。结果:上药服30余剂,头晕心烦减,面目浮肿减,午后仍低热,下肢浮肿仍明显,继加减服用,或间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1965年11月7日复诊,右胁痛减,腹胀、头晕、心烦已,下肢浮肿轻微,体温正常,尿常规检查:蛋白(-),脓球(-),白细胞(0-1),红细胞(1-3),上皮细胞(+)。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12)、桂枝(4)、甘草炙(5)、杏仁(6)、石膏(12)、生姜(9)、大枣(3枚)。

现代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

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 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临床应用

1.哮喘 2.感冒。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北杏(去皮尖)各9克、甘草(炙)、桂枝生姜各6克、大枣4枚、石膏30克。

功用

外解风寒,内清郁热。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肌肤粟起、无汗而喘、烦燥口干、苔薄白或微黄、脉浮紧而数等。

配伍

本方即麻黄汤重用麻黄、甘草,再加石膏、姜、枣而成。麻黄汤原是散寒发汗,宣肺解表之峻剂。今因与甘寒之石膏相配,故重用麻黄,并加辛温解表生姜,以增强(或保持)麻黄汤发汗解表之效力。石膏与麻黄、桂枝、生姜配伍,寒热相当,但各药归经不同,病机又属表寒里热,故可各奏其效(石膏清里热,麻、桂、生姜则解表寒)。大枣配伍甘草、生姜以和中气,调營卫,使之发汗不伤阴液,清里不伤脾阳。

运用

1.本方尚有宣肺化饮,发汗消肿之效。对于溢饮,症见四肢浮肿、身体沉重而疼痛、恶寒无汗、咳嗽、气紧、发热烦躁、苔薄黄、脉弦紧因表寒外束,内有郁热者,亦可用本方治之。2.肺气肿合并感染、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感冒、大叶性肺炎等见有发热咳嗽因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者,可用本方治之。

----------------------

四二、三:「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

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

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

麻黄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会把热往下导。

为什么吃痲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

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褢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凡是看到病人表寒里热的时候,就用「大青龙汤」,病人曰喉咙痒痒的,问病人有没有咳嗽?有咳嗽,问口有没有渴?答有渴,问有没有痰,答有痰且痰黄黄浓浓的,黄浓就代表病人里面热,问会不会怕冷?答有,且有鼻塞的现象,所以这病人表是寒的里是热的,这热是肺热,所以用「大青龙汤」。

为什么喉咙会痒痒的,因为水喝到胃里面,正常的管道是水从胃的津液发散到肺,再到皮肤毛孔流汗流出去,有一天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这个水要回头,可是水不会回到胃中,水顺着三焦淋巴系统到胃的下方,这水气已经离开汗腺,但又不在胃中,也不在消化系统中,水在横膈膜中,一呼吸水气就往上冲,就痒痒的。

肺里面太热了,舌苔会黄的,所以开石膏,把水往下导,小便排出去。

「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如果咳嗽,胃口好不好?如果胃口很好,开「麻杏甘石汤」,咳嗽咳得都没胃口了,开「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就是病人的肠胃已经伤到了。

所以平常肠胃很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麻杏甘石汤证」。平常肠胃不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大青龙汤证」。

科学中药的药粉,在真正危险的时候,整罐吃下去,也没用,因为汤者,荡也,熬汤剂的时候,可能一剂下去就好了,所以经方说「一剂知、二剂已」,指的是汤剂,因为汤的热力,所以下去的力量很强。

有一种状况不可以吃「大青龙汤」,就是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先不管什么症状,如果他的脉很微弱就是里虚了,「汗出」就是津液不够了,风吹得很难过,表示这人里面已经很冷了,石膏一下去,就更冷,本来津液就已经不够了,麻黄杏仁一发汗,这样津液就会伤的更多,这时会造成病人贫血,因为血水同源,结果病人的手脚会冰冷掉,所以如果很虚的人绝不可给「大青龙汤」,这病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是桂枝汤证,又因表虚里寒,所以应是「桂枝汤加附子」。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石膏一般四到五钱,杏仁一般二钱多到五钱都没关系。标准的黄金比例是,麻黄用六钱,石膏用四钱,杏仁用二钱,那么杏仁加石膏等于麻黄的六钱,这样子就不会伤到津液。

当然临床上要看病人的症状作加减,如果病人高烧与烦躁明显的时候,我们石膏可以用到一两,如果咳嗽频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

如果喝完「大青龙汤」,汗出太多,药开太过了或运动流汗太多,用「温粉」擦擦。

如何预防发汗太过,就是慢慢喝大青龙汤,喝第一碗的时候,可以让病人先喝两口,看看如果没有什么感觉,再继续喝两口,慢慢地把第一碗喝完,感觉到快要发汗,就不要再喝,然后保暖帮助发汗。

温粉:牡蛎龙骨(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

临床上,气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也就是寒喘;天气热才开始喘,天气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里热想出去出不去,外面的热进不来,被寒束到了,就是热喘。

大青龙汤是治疗疫病的药方,疫病就是气候不正常的情况下,例如春行冬令,所发生的流行传染病。

现代的,只要是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相同,就是用大青龙汤,因为中医是同证同治。

如果是四季分明,节气交替正常的时候,就不会用到大青龙汤;只会用到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等。

四四:「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证的人,也会脉浮缓身重,少阴证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但欲寐,脉浮缓就是外有表证,为什么但重,就是病人素有湿在中焦。

湿在中焦,肌肉关节都会感到重重的,身重,就是四肢很重,就代表湿很盛。

如果湿只在脾胃里面,用白术茯苓,白术是干燥剂,茯苓利尿,把湿从小便小掉。

如果这湿除了在脾胃中间,还有在关节上面,也可以用「大青龙汤」,如果光开桂枝汤」、「麻黄汤」,解表的力量太快了,表去了,这湿去不掉,用「大青龙汤」来发,就是得汗解。

全身的湿,用汗解,把这湿导到小便太远了,直接皮肤出去比较快。

附:「大青龙汤」功效与主治

【出处】《伤寒论》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麻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石膏(12克)生姜(9克)大枣(3克)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桂枝加黄芪汤(《伤寒论》)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麻黄汤(《伤寒论》)
葱豉汤加味(《中医内科》)
葛根汤(《伤寒论》)
壮骨丸加减(《中医内科》)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