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黄芩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具有清润肺燥以坚肠之功效。主治秋燥伤寒,暑从火化,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咳甚则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腹热如焚,大便水泻如注,肛门热痛,甚或腹痛泻泄,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纹。
名称
阿胶黄芩汤
出处
《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
清润肺燥以坚肠
主治
秋燥伤寒,暑从火化,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咳甚则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腹热如焚,大便水泻如注,肛门热痛,甚或腹痛泻泄,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纹
目录
歌诀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运用使用注意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阿胶黄芩甘草梢,桑皮杏仁车前草,白芍甘草治秋燥,络伤咳血治之好。
组成
陈阿胶、青子芩各三钱,甜杏仁、生桑皮各二钱,生白芍一钱,生甘草八分,鲜车前草、甘蔗梢各五钱。
用法用量
先用生糯米一两,开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药。
功用
清润肺燥以坚肠。
主治
秋燥伤寒,暑从火化,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咳甚则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腹热如焚,大便水泻如注,肛门热痛,甚或腹痛泻泄,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纹。
方义
阿胶黄芩汤功用在于清热止血,润肺清肠。主治发热干咳,下利,舌红少苔,脉细数,属肺燥肠热证。方中甜杏仁润肺止咳,桑白皮泻肺热,甘蔗、糯米润肺生津,宣肺止咳。阿胶甘平,补血滋阴,《本草从新》卷十六谓之“平补而润……滋肾补阴”。黄芩苦寒坚阴,《本草从新》卷一言黄芩“苦人心,寒胜热,泻火除湿”,能除肺与大肠之热;同书卷二又言芍药(白芍)“补血敛阴”,芩芍并用,共奏滋阴降火之效。芍药、甘草又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车前子清大小肠之热,利小便而实大便,使热从小便而去。诸药共奏清热止血、润肺清肠的功能。
配伍特点
滋阴与泻火兼施,泻火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邪。
运用
本方主要是清肺肠之热而止血,适用于治疗肺结核咯血或大便下血之症,临床应用时可加仙鹤草、槐花炭等以增强止血之效。如咳血较多者,加白茅根、侧柏叶、焦山栀等凉血止血之品;肠热较盛而泻利较剧者,加葛根、黄连等清肠热,以止腹泻。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以补气;阴虚严重,津液耗伤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石斛等以滋阴润燥。在治疗下焦肠热疾病如热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纯下血痢脓血多者,加丹皮、地榆凉血止血。本证有咳血、泄泻,不能误认为上热下寒证,若见津液受伤出血不止的可加入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秋燥初起,邪在肺卫,伤及肺络出血者,不宜用本方,当用桑杏汤加减。
使用注意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吃多汁滋润性水果,如雪梨、荸荠等,保持大便通畅。室内空气要流通,保持一定的湿度。本方多苦寒,凡脾胃气虚,以及年老体弱者均应慎用;孕妇、月经期、哺乳期均应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正气。
重要文献摘要
《重订通俗伤寒论》:“若暑从火化者,浅则多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咳甚则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肤热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热痛甚或腹痛泄泻,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便鞭,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纹。喻嘉育所谓,肺热不宣,急奔大肠乃肺热肠燥之候也。脉右洪长而数,左关弦数过尺者。肺燥肠热则用阿胶黄芩汤。”
化瘀汤(《中医内科》)
调营饮(《证治准绳》)
赛金化毒散(《中医皮肤科》)
活血祛风汤(《中医皮肤科》)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汤(《金匮要略》)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