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伤寒论》)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功效

具有镇惊安神。

主治

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追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名称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别名

桂枝救逆汤(《金匮要略》卷中),桂枝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医学纲目》卷三十二),救逆汤(《圣济总录》卷二十八),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治准绳·伤寒》卷五),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医灯续焰》卷十八),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古方选注》)

出处

《伤寒论》

功用

镇惊安神

主治

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追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歌诀

桂枝去芍已名汤,蜀漆还加龙牡藏;五牡四龙三两漆,能疗火劫病惊狂。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牡蛎(熬)五两(15g),蜀漆(去腥)(9g)、龙骨四两(12g)。

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以水一斗二升(2400ml),先煮蜀漆减二升(2000ml),纳诸药,煮取三升(600ml),去滓,温服一升(200ml)。

功用

镇惊安神

主治

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追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方义

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和大剂量牡蛎龙骨组成。方中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柔,以求气机流畅;桂枝甘草温通心阳以复其虚;佐生姜大枣振奋中焦营卫生化之源,并助桂枝甘草温复阳气;蜀漆涤痰散邪,通畅神明之路;龙骨、牡蛎重镇潜敛心阳,安定心神。

配伍特点

方用桂枝扶助心阳。炙甘草补虚益气,配以牡蛎龙骨重镇安神;全方复阳安神,培本固脱,为其配伍特点。

运用

本方原为治疗太阳病误用火法,时心阳受损,心神浮越之烦躁证,以心悸怔仲、冲气上逆,烦躁、多汗、迈拓或结代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失眠、眩晕、癔症、遗精、心律失常、遗尿、带下病等病症。

加减化裁

临床如见失眠,加石菖蒲酸枣仁远志;气虚,加党参黄芪;寒甚,加重桂枝量,也可酌加干姜、熟附子:伴阴虚者,酌加生地、麦冬等。

使用注意

痰火扰心发狂证者禁用;《方机》:“火逆烦躁,胸腹动剧者;及疟疾而有上冲者”。

重要文献摘要

《注解伤寒论》:“与桂枝汤,解未尽表邪;去芍药,以芍药益阴,非亡阳所宜也;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阳气亡脱,加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本草云: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属是也。”

《尚论篇》:“桂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重,始得疾趋以达以阳位;既达阳位矣,其神之惊狂者,漫难安定,更加蜀漆为之主统,则神可赖之以攸宁矣。缘蜀漆之性最急,丹溪谓其能飞补是也,更加龙骨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楫,以载神而反其宅,亦于重以镇祛、涩以固脱之外,行其妙用。”

《伤寒贯珠集》:“被火者,动其神则惊狂,起卧不安,故当用龙、牡;其去芍药者,盖欲以甘草急复心阳,而不须酸味更益营气也,与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同义。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胸中邪结气。此证火气内迫心包,故须之以逐邪而安正耳。”

《医学摘粹》:“用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枣补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三妙丸(《医学正传》)
四妙散(《成方便读》)
加味二妙散(《外科大成》)
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
中满分消汤(《兰室秘藏》)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