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任湿热证

冲任湿热证

【临床表现】

主症: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痛,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

副症:小便黄热或淋涩,或大便溏,或有低热(37.5℃左右)。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诊断要点】

(1)妇女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本病。

(2)赤带与经间沏出血、经漏以其证候表现可鉴别:脓浊带下与阴疮排出的脓液可通过妇科检查而鉴别。如带下五色夹杂,如脓似血,奇臭难闻,当警惕癌变,应结合必要的检章以明确诊断。

【证候分析】

带下病其内因多为脾肾之虚,而外因多为湿热之侵(淋雨涉水,或久居湿地,或受暑湿熏蒸),致湿热留注下焦或直接犯及阴部,损伤任、带二脉,使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有臭,湿热留连,阻遏气机,故有灼热或夺痛。湿热累及膀胱,可见小便黄热或淋痛,累及大肠可致便溏,热迫血行可致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热甚于湿则见有大便秘结。舌脉均为湿热之征。

【治疗法则】

清热利湿,固涅止带。

【代表方剂】

止带方、龙胆泻肝汤。

【方药加减】

若肝热侮脾,脾虚生湿,胶结为湿热者,常兼纳呆、腹胀、乳胀,可选龙胆泻肝汤酌加厚朴、蘅香、苍术青皮以宽中理气化浊。

伴少腹疼痛加川楝子、元胡。低热起伏者加青蒿、银柴胡。关于外用方药一般不必拘泥成方,可选数味清热解毒除湿药物30~50克,熬水去渣熏洗阴部。如用银花藤30克、大黄30克,苦参30克煎水1000毫升,去渣后待用,1日1剂,分2~3次熏洗。

【类证鉴别】

冲任湿热证与壬实热证:二者均属热证,实证,临床都见有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色红紫等病证。然湿芽为病,其性秽浊,与邪热相搏于冲任,见证与单纯冲任实热证又不相同,如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黑,有臭气,质浓稠而间杂带浊或呈粘腻,外阴瘙痒,行经前后带下增多,或黄或赤,或呈黄绿色,稠而臭秽,并见有面垢身重,舌红,苔薄腻,脉滑数等。两者在治疗上更不相同,冲任湿热证在于化湿利浊清热为主,佐以固涩止带之品。而冲任实热证在于解热凉血固冲任为主。因此选方用药各有侧重。【现代研究】

白带: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或稠,无臭。妇科检奄,可见于宫颈口及后穹窿部积有白色白带。子宮颈、阴道壁多无异常改变,或有子宫颈肥大,或轻度糜烂。白带也有呈米泔水样或呈灰白色泡沫状的,常伴阴部发痒,窥镜检查或可见到阴道壁祜膜下有红梅样出血小点,镜检查或可查见阴道滴虫。白带亦有呈豆腐渣祥的,镜检查或可查见霉菌。常伴阴部奇痒或痒痛妇科检査可于大小阴唇间见到白膜复盖,擦去白膜则能见到其间的小溃疡。

黄带:带下量多或不甚多,色黄,质稠或清稀,或秽臭。窥阴检查或见子宫颈充血或糜烂,阴道壁充血,或未见异常。

赤带:带下量多或不甚多,其色淡红,质或稠滑,或淸稀,或有臭。妇科检查或吋见阴道壁充血,子宫颈糜烂,触及易出血。若带下呈深褐色,则多自宫腔而下。双合诊检查,子宮或有压痛。

赤白带:带下量多或不甚多,白带夹有血色、质稠粘,或有臭。窥阴检查可见宫颈糜烂,或有宮颈息肉。或子宫颈口粘附有赤白带。

脓性带:带下量多,色质如脓液,或夹血,秽臭,常伴阴痒、阴痛、或发热,小腹痛妇科检査或有阴道壁充血、触痛。或子宮及附件压痛或触及肿块,或有脓性带粘附子于宫颈糜烂面。

杂色带:带下量多,似脓非脓,似血非血,质淸如水挟秽浊而下。或质稠如膏,色如败酱,其气恶自。若患者体质大虚,则主病多恶,应作有关检查。


血虚生风化燥证
邪毒瘀滞深部肌肉证
阳明燥实证(调胃承气汤证)
阳盛证
清阳不升证
血热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