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毒瘀滞深部肌肉证

邪毒瘀滞深部肌肉证

【临床表现】

主症:疼痛,漫肿,皮色正常,微热,恶寒,发热。

副症:发病前常有疖、疔、痈、外伤、分娩及内科感染性疾病史;好发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并有此处未愈,它处又起的现象;头痛头胀,食欲不振。

舌脉:舌质红或舌质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证。

(2)具备副证中任何两项。

(3)具备典型舌、苔、脉象

(4)诸证具有起病快,疼痛较甚,易消、易溃、易敛,一般预后良好,不会伤及筋骨。

【证候分析】

本症是由于机体正气虚弱,外感邪毒,正不胜邪,邪毒扩入血道,注于最虚部位,热毒与气血壅结,故有肌肉肿痛;邪毒瘀滞深部肌肉则此色正常;热毒与正气交争,故寒战、高热;毒热内结故食欲不振;舌质红,脉滑数或洪数。

【治疗法则】

清热解毒,活血行瘀。

【代表方剂】

黄连解毒汤、活血散瘀汤。

【方药加减】

流注: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现代医学认为是转释性的肌肉深部脓肿。本证特点:四肢或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肿胀,但肿块色白,寒战、高热,周身关节疼痛,食欲不振,往往此处未愈,他处又起,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选用黄连解毒汤和活血散瘀汤加减;若发于夏秋之间感受暑湿邪毒者,加蕾香、佩兰、六一散等清暑利湿,因产后瘀露停滞或跌打损伤引起的加丹参桃仁红花,并适当减少清热解毒的药物:发于髂窝部的加苍术薏苡仁川牛膝,以加强化湿: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下泄热:若已成脓,加当归皂角刺穿山甲,以托毒透脓,并适当减去凉血之品。

【类证鉴别】

邪毒瘀滞深部肌肉证与寒湿凝滞筋骨证:二者病因,病机和病位不同,但有些症状相类似,邪毒瘀滞深部肌肉证,多因机体正气虚弱感受毒邪,毒气走散,流于深部肌肉而发。本证发于深部肌肉,无固定位置,随处可生,为多发性,起病快,疼痛,漫肿,皮色正常,伴恶寒发热,易消、易溃、易敛,一般预后良好,不会伤及筋骨。寒湿凝滞筋骨证是风寒湿邪乘虚流窜入里留于筋骨,以致蚀筋、伤骨,主要特点:病变多发四肢周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不红不热,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虽然二者在临床中有局部色白,漫肿,都属深部脓肿而不易鉴别。但结合其多发、脓成易溃,不伤筋骨与后者迁延日久,损伤筋骨的特点显然不同,故仍可分辨。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流注形成是由于感染病灶的细菌栓子随着血流被带到肌肉深部组织,而形成多发性,转移性的肌肉深部脓肿临床诊断可参照嗜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情况下,嗜中性粒细胞数量能保持相对恒定,正常入为0.60~0.75;而有感染病人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可0.85~0.95,严重时白细胞可出现毒性颗粒;红细胞沉降率:正常人,男性15mm/小时,女性20mm/小时。急性感染时,血液中蛋白成份改变,使红细胞易于积聚,而加速下降,主要是纤维蛋自原和球蛋白增加,此项检査亦可用作急性感染的诊断参考指标。


阳明津伤肠燥证
血燥证
胃经热盛证(阳明经证)
阳明胃热津气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阳明胃热津伤气逆证(竹叶石膏汤证)
阳明湿热证(栀子柏皮汤)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