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燥实证(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燥实证

【临床表现】

主症:发热,汗出不解,心烦,腹胀满。

副症:大便不通,欲吐,口渴,或谵语。

舌脉:苔黄,脉滑数,或沉实。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二项加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发汗不解,邪由表入里化燥,而转属阳明,里热亢盛,热气自内外达,故见蒸蒸发热,

伤寒用吐法,损伤胃津,外邪内陷,化燥成实,而转为阳明病,故见腹胀满,大便不通,发热口渴、心烦、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等。

【治疗法则】

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代表方剂】

调胃承气汤。

【方药加减】

春温:临床表现为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苔黄或焦黑、脉象沉弱或沉涩等。可依本方加生地、麦冬玄参人参当归海参等药治之。

冬温:临床表现为谵语,便秘,腹痛拒按,脉沉弦,舌苔老黄,可依本方合增液汤治之。

(二)加减变化:若阳明腑实兼挟痰热壅肺,肺气不降,见喘息胸闷、痰涎壅盛者,一般以方(1)去芒硝,加生石膏25克、杏仁10克、瓜蒌皮6克;

若兼挟痰热结胸,见胸部痞闷、按之作痛者,方(1)去甘草,加瓜蒌仁20克、枳实6克、法半夏10克、黄连3克;

若兼小肠热盛,下注膀胱,见小便短赤、涩滞热痛者,方(1)去甘草,加赤芍10克、细生地15克、黄柏6克、白茅根20克、灯芯10克;

若兼三焦火热,见高热不退、谵语狂乱、循衣摸床、吐衄发斑、口舌生疮、疔疮痈疖者,方(1)加黄连6克、黄柏5克、黄芩6克、栀子5克、白僵蚕10克、蝉蜕6克、厚朴l5克;

若兼热闭心包,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者,可用方(1)煎汁送服安宫牛黄丸。

【类证鉴别】

阳明燥实证与脾约证:二者皆有大便难,腹胀满症状前者以蒸蒸发热、心烦、汗出不解、口渴、欲吐或谵语为主症,后者以大便数日不行,小便反数,无谵语、欲吐、汗出不解等症状,二者同中有异不难区别。

阳明燥实证与阳明痞满燥实证:二者皆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结腹满症状,但前者以心烦口渴甚或谵语为主症;后者以心烦不解、谵语、甚则喘冒不得卧、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为之症,症状较前者为重。二证比较不难区别。

阳明燥实证与阳明症满证:二者虽均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结,腹满,舌苔黄,病机同为燥热与糟粕互结,阻滞气机腑气不通。但前者发热为蒸蒸发热,后者为潮热,前者病机以燥实甚,病满轻为主,后者病机以痞满为主,燥实不甚,据此二者不难区别。

【现代研究】

竹内迖先生根据此方具有轻度泻下,诱导排便,解热镇静的攻效,常用于治疗腹部稍膨满,便秘,痢疾,消化不良,热病谵语,齿龈肿痛等方面。

(《汉方临床》1978年12月)


阳明湿热兼表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阳明湿热里实证(茵陈蒿汤证)
阳明水热互结证(猪苓汤)
阳明瘀血证(抵当丸证)
太阳阴阳两虚虚阳上扰证
少阳邪迫大肠下利证(黄芩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