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邪迫大肠下利证(黄芩汤证)

少阳邪迫大肠下利证

【临床表现】

主症:下利,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副症:口苦,口渴,或发热,或腹痛,或呕吐、不欲食,或胁满,心烦。

舌脉:舌质稍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

(2)具备主症下利,加副症2~3项和典型舌脉。

(3)有少阳病病史及症状,又出现下利,肛门灼热之症。

【证候分析】

少阳邪热不解,内迫阳明,逼液下趋,大肠传导失职,故而下利;因属热利,邪热煎烁则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少阳邪热不解,胆火上炎,灼伤津液可见口苦、口渴;少阳邪热传入阳明,里热外蒸则发热,特点是发热不恶寒;若里热壅滞腹中气机,气滞不通可见腹痛;若邪热犯胃,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呕吐,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则不欲食;若少阳邪热不解,胆火内郁胸胁心中,故可见胸胁满、心烦。

【治疗法则】

清热止利。

【代表方剂】

黄芩汤。

【方药加减】

口苦、胁满:介下利的同时伴口苦、口渴、胁满、心烦。说明少阳邪气郁而不解,胆火上炎,治宜右原方基础上,加柴胡疏解少阳之邪热,解郁透这,亦可酌加栀子龙胆草青黛,以清肝胆之热。

腹痛、里急后重:其特点是腹痛呈阵发性,痛则欲便,便后不爽,伴肛门灼热,泻下粘臭,口苦,苔黄,脉数,治宜原方加木香、槟榔等行气导滞之品;若有便旅血则应加当归川芎等调血之物。

呕吐:其特点呕吐伴下利,肛门灼热,腹痛,口苦等,呕吐多为食物,甚则呕吐胆汁,治用黄芩汤加半夏、生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属少阳邪迫胃逆),或加竹茹

【类证鉴别】

太阳邪热下利证与少阳兼下利证:二证均属热利,故都可见到下利臭秽,肛门灼热,小便黄赤等,但太阳邪热下利证里念后重表现不明显,而身热,喘、汗出等热象突出,特别还可见恶寒、头痛、脉促等表证,而少阳兼下利证因与气机郁滞有关,故较前者多见里急后重,而且多见口苦、呕吐、不欲食、胁满等少阳症候,此为二证不同之处。

阳明里实下利证与少阳兼下利证:阳明里实下利的特点是下利稀水,色纯青,恶臭,下后腹痛不解,同时伴有腹部胀满疼痛,绕脐痛,拒按,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数或沉结;少阳兼下利证的特点是下利如蛋花样,或夹粘液,下后腹痛可稍解,同时伴口苦、呕吐、胁满、心烦等少阳证,故二者不难鉴别。

厥阴热利证与少阳兼下利证:二者虽均可见下利、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怛厥阴热利里急后重更明显,是主证,同时见下利脓血,舌质红,苔黄腻或燥;而少阳兼下利证虽有时见里急后重,但不是很明显,下利可夹粘液,但脓血少见,同时应伴有一些少阳见证。

太阴兼太阳证与少阳兼下利证:二者均可见身热、下利,但太阴兼太阳证下利的特点是下利清稀,夹杂不消化食物,臭味较轻、腹部隐痛,同时伴有恶寒头痛等表证,以及心下痞塞、四吱不温等里虚寒证;而少阳兼下利证其特点是下利夹粘液,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同时伴有口苦、胁满、心烦等少阳证。二者寒热性质不同,有较明显的差别。

【现代硏究】

(1)复方黄芩汤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药用黄芩9克秦皮12克白芍9克苦参30克。混合水煎200毫升。每日1剂,5~7天为1疗程,凡接受治疗者,均不应用抗生素。治疗106例患者,痊愈75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为90.6%,平均住院天数为7.15天。

(2)治疗小儿腹泻:用黄芩白芍散治疗小儿腹泻40例,年龄为1~3岁,其中发热者1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按中医辩证,有12例属湿热,28例属虚证,治疗湿热的给予黄芩、白芍各30克,为细末,每日3次,一次3克;虚证则上方去黄芩加茯苓、诃子、白术、莲子,芡实、寸冬、石斛、神曲各等分,每日3次,每次6克,结果40例中治愈30例,占75%,好转5例,占12.5%。


太阳少阴两感证
阳明中寒证
寒邪犯胃浊阴上逆证
水湿泛滥证
津气欲脱证
湿热俱盛郁阻脾胃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