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湿泛滥证

水湿泛滥证

【临床表现】

主症:面目、四肢浮肿,甚则出现胸水、腹水。

副症:胸闷身重,纳呆,泛恶欲吐,小便不利。

舌脉:苔白腻,脉沉。

【诊断要点】

(1)主症具备二项加典型舌脉,或主症具备一项加副症二项及舌脉,本证诊断成立;

(2)本证的特点是阴盛阳微,以全身浮肿伴湿阻症状为特征。

【证候分析】

本证多为外邪阻遏阳气,或阳气不足,气不行水,以致水湿潴留,泛滥于肌肤而见全身浮肿,脾为湿困,气机阻滞,胄失和降,故见胸闷身重,纳呆,泛恶欲呕,小便不利。

【治疗法则】

化湿利水。

【代表方剂】

五苓散合五皮饮。

【方药加减】

水湿浸渍:多为涉水冒雨,水湿内侵,或饮食不节,以致脾为湿困,水湿逼留。以四肢浮肿伴湿阻症状为主要表现。治宜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选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脾虚湿阻:多为素体脾虚,又加饮食劳倦所伤,以致脾阳不振,气不化水,而见水湿潴留。以全身浮肿,腰以下肿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脘腹胀满等脾虚湿阻症状为特点。治宜温脾阳,化水湿。方选参苓白术散或实脾饮加减。

阳虚水泛:以面色?白,全身浮肿,腰以下肿尤甚,腰痛敢重,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迟等肾阳不足,水湿泛滥的症状为特点。治宜温肾利方选真武汤加减。

【类证鉴别】

湿阻脾胃证与水湿泛滥证:二者皆属湿邪为患,但前者病在中焦,以胸腹痞闷,身重肢困,纳呆泛恶等湿阻症状为主要特征。后者,病在脾、背以头而、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水湿泛溢肌肤的症状为特征,前者可见于长夏季节,因湿困脾胃所致,后者入冬多见症情加重,因寒邪伤阳之故。

水瘀互结证与水湿泛滥证:二者虽均有水湿内聚,泛滥胸腹而出现的胸水,腹水,小便不利的症状,但前者水缉部位主要在腹部,而后者可水泛于全身;前者除水聚症状外,且有明显的瘀血内结的表现,如头面、颈项、胸背等处的丝状红缕(蟹爪纹)腹壁青筋暴露,朱砂掌,舌有瘀斑等,其病在肝郁脾虚,血瘀水停,日久可及于肾,后者主要以水溢症状为主,病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现代研究】

研究表明:湿阻病人的血钠、钾、氣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变化,与正常人相比,血钠见显著降低,其它三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黔南州中医院研究证明,伤湿证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淋巴细胞活性受到抑制,IgA、IgM均呈低下状态。


肺脾气虚证
肝胆湿热证
心脾两虚证(儿)
肝肾阴虚证
气滞痰凝证
风热外袭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